大部分孩子在10-12月齡時就能開口説第一個詞,也有些在語言上天賦異稟的孩子7個月大時就能回應父母的一些話語。開口説話的時間早晚和很多因素相關,有先天生理條件,也有後天發育性原因。
在很多人看來,孩子説話越早就表明孩子越聰明,而説話晚也能用“貴人語遲”安慰自己。在保證孩子健康成長,也就是生理狀況沒有問題的前提下,家庭環境和語言教育成為了取決寶貝説話早晚的最重要條件。
寶寶説話晚父母來負責
如果家中有説話晚,也就是罹患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兒科醫生給家長開的藥方無非是在家自行訓練、多和孩子説話、多帶孩子出門玩之類的。這是因為除去生理性因素之後,語言環境就成了決定寶寶語言能力高低的唯一因子。
如果是生理異常導致的語言發育遲緩,在進行物理和藥物治療外,還要在醫院或專業語言矯正機構進行語言訓練,而不是一味地單純給予父母一些育兒建議。這説明語言環境對兒童語言能力的影響已經受到普遍承認。
語言環境又是一個什麼東西呢?
概括地來説,語言環境指的就是嬰幼兒的成長環境,寶貝在這個環境中聽到的所有語音、受到的照料、社交質量以及和父母的親密度等都對孩子的語言發育起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換句話説,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孩子語言發育的質量和速度。
大多數孩子的生理發育狀況都大同小異,並不會存在過大的差距,但認知、智力、心理和性格發育則會天差地別。我們觀想自身就能發現,男人與男人、女人與女人之間的生理差異極小,但卻能出現“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
而這種差異的形成除了遺傳外,還有後天家庭環境和學習、社交等因素的影響。在人類幼崽出生後的大約5年時間裏,這些條件幾乎都是由父母一手提供的,家長的決策決定了寶貝語言和人格等方面的發育情況。所以説,寶寶説話晚,家庭脱離不了干係。
學會四大原則語言能力飆升
雖然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各不相同,但共同點是都離不開父母的正確引導。我們剛才説孩子的語言發育離不開家長的引導,語言發育遲緩的發生也和父母的“懶政”有很大關係。
有時候,我們自以為正確的育兒方式其實對於孩子來説有弊無利,而有些育兒方式因為需要佔用很多時間而讓家長漸漸放下。其實,所謂的語言刺激應該是自然產生的,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四點,孩子的語言習得就很難出錯了。
1.別給孩子當翻譯
引導孩子語言學習確實是比較麻煩的事情,但這並不是我們懶惰的理由。一些家長在滿足孩子的某些需求時,只要孩子啊啊啊地指着,父母就會直接遞給他/她,而不是努力引導孩子認識這個物品或者説出物品名稱。
我們不能覺得了解孩子是多麼值得炫耀的事情,在語言學習上,這種默契有時候不值得提倡,家長反而要裝傻,給予孩子學習和開口説話的機會。
2.語言學習關鍵在對話
我們經常提及的語言刺激是兩方的對話,而不是單方面輸入。隨着手機和電腦的普及,有些孩子只會整天看兒童節目而沒有與人對話的機會。語言的本質是社交工具,需要在不同的社交場景中練習,這樣才能逐漸豐富其聽和説的能力。
3.碎片時間和實物、場景的應用
與語言矯正相比,家庭訓練的靈活性和趣味性顯現無疑。假設一個孩子每週只上四個小時的課程,父母和孩子在家中的訓練時間大概是其四倍左右,這還沒算上平時的小引導。
父母所做的訓練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下進行,哪怕只拿着一個勺子和一個碗就能給孩子上一節課。除此之外,角色扮演也是家庭獨有的遊戲,這樣能幫助孩子更好地代入角色,學習到特定社交場景下應該如何作答。
4.重視繪本書的作用
國外一檔長達三年的跟蹤節目中,一位德國爸爸在孩子每天睡覺前讀一個繪本小故事,三年後孩子居然能背出好幾段莎士比亞戲劇的經典台詞,並且學會了一部分英語單詞。可見邏輯清楚、有趣味性的兒童故事更容易被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