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是性格養成關鍵期,這4方面“使勁管”,孩子以後會更有出息

不同於老一輩的觀念,現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願意用“平等”、“自由”的觀念。

當然,有這樣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在實際實行的時候卻有了很大的偏差。

錯把“縱容”當成“自由”,錯把孩子的“無法無天”當成“釋放天性”,最後導致結果事與願違,養出沒教養、沒規矩的孩子。

而且,家長千萬不要認為孩子6歲前,年紀還小,很多都不是很懂,長大之後,一些壞習慣自然而然就隨着年紀的增長就改正過來了。

早在蒙特梭利的研究理論中就表明過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性格養成,在3歲的時候已經完成了60%,在6歲的時候就完成了80%。

而且李玫瑾教授也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錯過了這段時期,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家長即使有意改正孩子的壞習慣,也只能是在事倍功半,那麼在孩子3-6歲這個期間,這4方面,家長一定要使勁管,這樣孩子長大之後才會更有出息。

1、做事情有自律性

很多人會覺得,就連很多大人都會覺得做到自律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那麼不到6歲的孩子肯定就更難做到了。

但是其實恰恰相反。

正是因為很多人沒有從小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所以長大後才會覺得很難做到自律。

這就像是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堅持看書,那麼長大之後,看書就變成了像吃飯一樣自然的事情了。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裏這樣寫過:“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那麼家長既然自己本身已經感受到了不自律的危害,就更要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3-6歲的孩子,缺乏自律性的表現如下:

不能夠專心致志地完成一項活動;

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得到,不能延遲滿足;

玩具丟三落四,沒有一絲責任感;

情緒自控能力差,脾氣暴躁,情緒化;

先讓孩子在生活中小事情當中學會自律,長大後,孩子也會對自己的未來更有規劃,可以説,這是一個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2、做事情有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教會孩子“規矩”也就是在教會孩子“禮儀”,孩子有足夠的禮儀,從小懂得上車要排隊,公眾場合不可以喧譁,吃飯時不可以用筷子敲碗,垃圾不可以隨意丟在地上……

教會孩子這些最基本的規矩,長大之後,無論到哪都會讓人更有好感。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懂規矩的,因為“規矩”本就是後天人類定下的規則,所以是父母多去教導孩子的。

那麼如果父母總是用孩子年紀小,什麼都不懂來替孩子開脱,那麼孩子真的就會仗着自己年紀小“為所欲為”,“無所畏懼”。

那麼這樣的壞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再改正了,所以讓孩子活潑開朗,解放孩子天性當然沒有問題,但是一定要有一個度。

3、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尤其是3歲左右的孩子,正是處在人生第一個叛逆期中,因為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好,所以會非常用一些劇烈的方式大哭大鬧,打人摔東西等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那麼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正是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就不去規範他的行為,那麼孩子就會養成用情緒表達的想法的 壞習慣。

所以家長一定要懂得用合適的方式去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用更温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知道,難過的時候哭是可以的,但是隨便扔東西,打人就是不對的;可以表達自己想要一樣玩具的想法,但是要説出來,而不是用哭鬧去威脅。

4、不撒謊

當做錯了一件事情,選擇逃避,趨利避害,這是每個人的本能。所以每個孩子在成長階段都會上撒謊,這和孩子本身的品質和道德沒有什麼關聯。

所以家長不要認為孩子撒謊了就是學壞了。

但是家長也不要放縱孩子的這一行為,一定要嚴肅的告訴孩子,撒謊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是不可以撒謊的。

但是在教導孩子不要撒謊的時候,建議家長要把教育的目標放在事件本身,而不是孩子的得道德觀念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7 字。

轉載請註明: 3-6歲是性格養成關鍵期,這4方面“使勁管”,孩子以後會更有出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