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需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孩子才能變得更加強大

為什麼同樣是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或失意,有些孩子會很快繳械投降,而有些孩子不會被擊敗,沉着應戰,越戰越勇呢?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坎坷,父母要教給孩子勇氣面對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告訴孩子:輸得起才能贏得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碰到困難和挑戰,有時他們會成功,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會失敗。一些孩子會因為受到一點兒挫折,一點兒批評,就會變得萎靡不振,失去自信。父母一定要從小加強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培養 “挫折忍受力”,教會孩子有強大的內心,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對於那些剛毅、天生不願服輸的孩子,我們應該慢慢地向他們強調:“輸贏並不是最重要的,不要太在意最後的結果,重要的是自己享受這個過程。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只要自己覺得努力了,對得起自己的心就可以。”

當感覺孩子抗挫能力弱時,很多家長想的都是——從孩子入手去改造他,以為如此就可以讓孩子堅強一些。殊不知,孩子本身並沒有錯,也並不存在問題。“改造孩子,使其堅強”的做法治不了本,甚至連標也治不了。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認為這個事情應該從小抓起。於是,在寶寶遭遇挫敗、出現挫折感時,就有家長嘗試着狠下心,採取冷漠面對的方式。

甚至有一部分家長在孩子才幾個月大時就開始着手開展“抗挫訓練”:孩子哭了,故意讓他多哭一會兒,不予理睬;孩子有需求,故意拖延一會兒,意在讓孩子明白,他需要學會剋制,學會堅強地面對。

可是,小寶寶是活在當下的,這樣的方式真的能提升抗挫能力嗎?絕非如此!

最常見的是,當孩子有情緒而哭鬧時,不少家長會説:“不要哭!別哭!勇敢的孩子不哭!”以此半強迫半勸説地使孩子止住哭聲。對男孩,大家的要求會更苛刻些。“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個觀念自古以來就深入人心,也成了我們養育男孩的一條準則。

然而,這樣的方式常常使我們的孩子貌似強大,實則內心很脆弱。他們的“強大”成了掩蓋內心恐懼、討好家長的面具,這張面具不過糊了一層薄薄的紙,稍稍用點力,一捅即破。

這也是很多孩子上了大學(甚至在中學)稍微經受點挫折就跳樓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當他內心脆弱時,無法從父母那裏得到支持與幫助,心靈得不到滋養,自然沒有強大的可能。

所以,這種貌似合理的挫折教育的方式最終會陷入“越教育,抗挫折能力越弱”的惡性循環,適得其反。或者貌似效果很好,實則經不起考驗。

如果孩子成功地克服了挫折,但是父母沒有幫助孩子進行總結,那麼這也會弱化"挫折教育"的效果。

父母應該先讓孩子總結自己在面對挫折過程中所犯的錯誤,以及相應錯誤的解決方案,總結經驗,避免下次犯錯。然後,父母可以讓孩子將反饋説給父母聽。對於正確的點,父母要鼓勵並給予讚揚;對於錯誤的點,父母要及時糾正;對於孩子沒有涉及到的點,父母要及時補充。

一次挫折,可以讓孩子學到很多東西。但是,如果父母不能把握好"挫折教育"的度,一次挫折也會讓孩子失去很多東西。所以,父母一定要把握好"挫折教育"的度,讓孩子能夠在挫折中成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0 字。

轉載請註明: 家長需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孩子才能變得更加強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