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是溝通,語言可以暖人心也可以傷人身。
執筆:毛寧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家長應該都有自己習慣的“口頭禪”,有些能讓孩子變得輕鬆,促進親子關係,但有些卻是聊不上幾句就要吵起來。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幸孕姐的表哥家,一直都是崇尚嚴格教育的典範,加上表哥為人比較強勢,在對兒子浩浩的教育上也如此,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我是你爸,你就得聽我的!”
在全家人的觀念裏,孩子是父母生的,自然有主導孩子一切的權利。
而浩浩本來還是個比較活潑的性格,但是上次見面,孩子看着明顯就比較蔫兒了,大家看着浩浩眼巴巴的望着拼圖,都讓説他嘗試着拼一下,結果沒想到浩浩只是搖了搖頭,説自己肯定做不好的,怎麼説都不願意嘗試。
讓人比較詫異的是,這才短短几年,本來應該是最活潑好動的年紀,沒想到浩浩卻完全沒有小朋友的自信和不畏懼,整個人都看着有些畏畏縮縮的。
有比較熟悉情況的親戚説這孩子天天都在家被爸媽説,肯定會養成這種自卑性格的。
實際上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習慣性用自己的話對待孩子,殊不知言語傷人更甚。
父母經常説的這幾句話,可能正在讓孩子邁向自卑1、我是你爸(媽),你必須得聽我的
這就是屬於父母的“權威意識”,認為自己創造了孩子,那孩子就是自己的所屬物,必須得事事聽從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當孩子處於各個年齡段的叛逆期時,更加沒有耐心對孩子進行開導和教育,一着急就會直接和孩子説出這種“我是你爸媽,你必須得聽我的”。
可能一次兩次孩子還會聽從,家長也以為這種方法很奏效,故而更加喜歡這樣做,但實際上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存在很強的逆反心理,時間一長也會比較麻木,甚至對父母產生強烈的抗拒心理。
2、你怎麼可能做得好,趁早放棄吧
在我們中國人的文化裏,一向都比較吝惜於表揚孩子,不可否認家長愛孩子的心,但更多的不會表露出來的部分則可能會讓整個教育初衷發生較大的變化。
這種中國式父母最習以為常的“打擊式教育”,其實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是自信、愛與鼓勵,他們對於世界認知不深,所以會有很多家長看起來比較“可笑”的夢想,但這時候父母如果習慣於給孩子潑冷水,全盤否定孩子,會極大的讓孩子喪失自信心,從而變得自卑和懦弱,家長這種“貼標籤”式的行為,也會在孩子心裏打上烙印,“反正我也做不好,那就連嘗試都沒有必要了。”
有位33歲的範女士,正是因為從小生活在父母的“打擊式教育”之下,才導致大學畢業之後一直在家啃老數十年,這就是語言帶來的傷害。
3、這麼貴的東西咱家買不起,別看了
如果父母經常性的在孩子面前哭窮,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彷彿低人一等,不僅更加自卑,還會在小小的心靈裏埋下對於金錢的渴望,知乎上曾經有人問過:“被窮養大的孩子長大會怎樣”?高贊説:“我一輩子都無法擺脱自卑”。
這就是因為父母長期的“洗腦式”教育,讓孩子形成了自卑的心理,即使再怎麼成長,內心還是那個因為沒錢被拒絕的孩子。
親子關係緊張?有智慧的家長都這樣做1、培養共同愛好
很多家長都會説自己和孩子好像越來越沒有共同語言,聊天都不知道從哪裏下手,實際上這些就是沒有認真地經營親子關係,想要和孩子有話聊,首先就應該培養共同的愛好,不僅能一起討論,還能更瞭解孩子。
2、多平等的聊天
中國式父母都習慣於擺上為人父母的架子,雖然可以得到孩子的尊敬,但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疏遠。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方式就是朋友般的相處,家庭氛圍儘量輕鬆佈滿煙火氣。
經常性地放下父母的架子,和孩子推心置腹的聊聊,溝通才是相互瞭解的基礎。
很多寶媽寶爸都在後台私信幸孕姐,説自己對於教育孩子孩子“摸石頭過門”,很難把握住親子教育之間的度,有時候一着急就容易出現一些不太好的話,感覺孩子都有點蔫兒了。
實際上這是家庭中很常見的問題,本身兒童成長的各個階段都需要不同的對待,而親子關係更需要像藝術一樣經營,幸孕姐千挑萬選終於找到這本親子家教藝術全集,幫助各位寶爸寶媽們育兒路上“過關斬將”。
包含有《正面管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讀懂孩子的心》、《捕捉兒童敏感期》。
幫助你不吼不叫養育好孩子,有時候父母的情緒和行為其實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而這些父母習以為常的“口頭禪”,可能正在對孩子實施家庭“軟暴力”,幫助你讀懂孩子的心和情緒變化,將處於可能自卑、敏感邊緣的孩子及時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