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極為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會採取各種辦法進行嘗試。但不管怎麼做都必須保持冷靜,不能亂髮脾氣或者對孩子進行打罵,因為這不僅起不到作用,還可能引起孩子的極度反感,也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世界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為研究行為與結果的關係,曾和斯金納一起做過著名的“阿爾伯特實驗”和“箱子實驗”,這兩個實驗都是採用人與動物的互動進行,所以一直被人所詬病。
通過這兩個實驗,華生等人得出了兩個結論:
1、人所在的後天環境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也就是説外界條件和環境的改變,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就是環境論。
2、人對任何事物的接受都有一個過程,即讓孩子逐漸的適應和習慣就能變成主動的接受,這就是強化論。
環境論和強化論的觀點出現後,就逐漸被人們認可和採納,並經常運用於教育領域,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即使是社會走到現在,這些觀點仍然沒有過時,而且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那麼,華生等人的觀點對孩子的教育有什麼啓發呢?
1、父母不能亂髮脾氣
按照華生等人的環境論觀點,在孩子學習時,如果父母對孩子亂髮脾氣相當於嚴重干擾了他本來的學習環境。這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恐懼感,讓他無所適從,不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育,甚至於表現出極度排斥父母的説教和學習。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他都會因為擔心被責罵而不願意主動進行思考,久而久之就泛化為學習能力低下,也起不到相應的作用。所以,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先管控自己的脾氣,然後再心平氣和的教育,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2、對孩子多給激勵
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能對孩子的良好表現採取表揚、鼓勵和肯定等方式,就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從而提高他對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對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是正強化。
反之,在孩子犯錯後,對他們進行批評、指責等促使他們改正的行為就是負強化。這兩者可以結合使用,例如在對孩子進行批評之後,正強化的行為有利於對他進行安撫。
其實不論是正強化還是負強化,兩者都會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正強化的方式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因為父母的批評、指責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表現出反感、拒絕或者讓父母難堪的舉動。
所以,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能用懲罰的方式,如果想讓孩子改正,可以對孩子的行為不加評判,或者選擇性忽視,讓他以為父母不在乎,從而自願放棄那些不良行為。
當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不管父母是採用正強化還是負強化,肯定都比對孩子大發脾氣好,發脾氣是父母最壞的選擇。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千萬要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讓孩子深受其害,變成不能思考、不敢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