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寶寶去朋友家玩,寶寶把東西打碎了,這種情況家長怎麼辦呢?
《媽寶園》,一羣智慧媽媽陪着寶長大,沒有華麗的句子,和你分享生活中育兒的故事!歡迎大家加入《媽媽嘮嗑圈》一起探討!當媽那些事兒
帶寶寶去朋友家玩,寶寶把東西打碎了,這種情況家長怎麼辦呢?
週末,難得閨蜜聚會,好久不見的姐妹三,聊得熱火朝天。
兒子言言則和閨蜜的兩個孩子在一起,你追我趕地打鬧着。
“砰~”兒子言言在逃跑的過程,不小心把閨蜜家的擺件打碎了,此刻,正呆愣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但一臉害怕的看着我。
三歲的言言,平時在家總是抽屜、櫃子、書架各種翻騰,不是從書架把書取下來扔一地,就是在牆上亂塗亂畫,弄得家裏一片狼藉。
所幸,從來都沒有打破花瓶、杯子等易碎物品。這一次,我打算藉此機會教育下孩子,我在心裏醖釀着……
閨蜜見我沒説話,怕我發火,趕忙笑着説:“沒事沒事。”
我跨過一地碎屑,輕聲問道:“有沒有受傷?”
兒子“哇”的一聲,哭得稀里嘩啦的。他邊哭邊告訴我,他不是故意的,玩得太興奮,才不小心打破的。
我抱着他,一邊撫摸着他的背,一邊安慰他説:“沒關係的!但這是姨姨家的東西,所以我們待會去買一個賠姨姨,好不?”
兒子點了點頭,掙脱我的懷抱,走過去對閨蜜説:“姨姨,對不起,我不是故意摔壞你的東西的。我會賠你的~”
閨蜜見他這般小可憐的模樣,哈哈大笑道:“那你有錢買嗎?”
兒子求助看向我,我笑着走到他旁邊,説:“媽媽可以幫你先墊付,但你要通過做家務賺取零花錢,還媽媽好嗎?”我看着他又繼續説:“因為這錢也是媽媽通過勞動賺來的。”兒子點了點頭。
我當着他的面,給閨蜜轉了一千塊,並暗示閨蜜要收走。然後截圖留據,讓兒子記住這件事。
事後,閨蜜偷偷問我,怎麼教出這麼懂事的孩子,犯錯了,也敢於承擔責任?
這個問題,我想了一路。
其實,兒子主動道歉的行為,完全出乎我意料。我並沒有怎麼去要求兒子做錯事要道歉。只不過是在孩子犯錯時,給他緩衝的時間,不第一時間上去就責怪、謾罵他。
當然,孩子接受懲罰是必然的。但很多父母卻忘了懲罰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孩子懼怕這事,而是讓孩子從這件事中良性轉換。
打罵式懲罰,真的有用嗎?
在小區裏,散步攀談中,總常聽到家長們因孩子的問題,頭疼不已。
比如,媽媽廚房準備晚飯,孩子客廳玩鬧,媽媽心想孩子終於乖巧了,懂得自己玩了,結果一回頭,牆壁被畫滿了歪七扭八的圖案。
或者,媽媽千挑萬選的給孩子買了本書,結果還沒開始看,就被孩子撕得四分五裂。
無論你怎麼打,怎麼罰站,都沒用。孩子“叛逆期”像是提前到來,你説東他偏往西。你前一秒剛打完,他後一秒繼續重犯!
家長們總覺得困惑,這孩子難道不怕疼,怎麼不長記性?其實,懲罰的方式是有了,但拯救的辦法卻沒有,不懂得如何引導孩子不再重犯。
在很多育兒書中都有提到過,0-12歲的孩子,對社會和家庭的規則,無法像成年人那樣自覺遵守,需要通過不斷練習,才能學會。孩子犯錯,父母的態度,就是孩子改正的態度。
如果家長懂得了孩子的發展規律,就不難理解孩子為什麼會犯錯了。所以,打罵式的懲罰孩子,並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犯了什麼錯,孩子只知道大人生氣了。久而久之,就會習以為常,而錯誤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犯。
那麼面對孩子犯錯,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1.弄清孩子“犯錯”的原因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經常做出一些大人眼裏“不守規矩”的行為,只為了好玩。
這時,我們可以告訴他們換個場景去做,同樣好玩,而且是被允許的。比如打破東西的事,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把放置易碎物品的區域,當成障礙區,只有成功避開才算贏得比賽。這樣孩子則樂於改正。
2.平靜地告訴孩子犯錯所造成的後果,並表達自我的真實感受
面對孩子打破東西,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怒火沖天!我建議,在確保孩子沒有受傷的情況下,從一數到十,平復下自己的怒氣,再慢慢走到孩子身邊。
“雖然媽媽很難過,因為這是媽媽找了好幾家店才買到的瓶子。但是看到寶寶沒受傷,媽媽覺得很慶幸。”
當你在收拾碎片時,你可以提醒孩子:“寶寶要小心點,不要踩到碎片,否則會受傷。”這樣孩子才會意識到自己打碎了東西,有可能會導致自己或別人受傷。
如果孩子打破的不是瓶子,而是其他東西,那在打掃過程最好讓孩子參與進來,如果再犯,則要求他自己清理垃圾,讓他學會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3.接受孩子的錯誤行為,表達出對他的理解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從不斷犯錯中,學會成長。當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不要用成人的思維去批評責罵孩子,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去理解和接受孩子的錯誤行為。
比如,家長可以嘗試告訴孩子:“媽媽,小時候也很調皮,常常打碎東西,打碎東西后覺得特別害怕。但當我主動承認錯誤時,被原諒後,我就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了。”
這樣孩子就知道,這種害怕的感覺不是隻有自己有,而是每個人都會出現的,是能被接受的。只有主動承認錯誤,這種害怕的感覺才能消除掉。通過情感共鳴,讓孩子學會勇於承擔錯誤。
4.聚焦錯誤的本身,汲取教訓
當孩子犯錯時,更多的家長我總是重在懲罰孩子,比如,打罵,或言語威脅,“下次再犯就沒收玩具”之類。
沒有聚焦問題本身,孩子並沒辦法意識到錯誤所在,無從改正。
我們依舊以孩子打破東西為例。事後家長可以問孩子“我們從這件事學會了什麼?”“學會了我們不可以在有玻璃類東西的地方玩。”
5.避免在公共場合批評孩子
當孩子在外犯錯事,無論再生氣,家長都要忍住,等回到家再去批評他。
在公共場合,毫不考慮別人的眼光,對孩子進行打罵。第一,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嚴重受挫,在人羣中怯弱;第二,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尊重自己,從而產生叛逆心理,越和父母唱反調。
如果你很生氣時,最好先平復自己的心情,然後再去和孩子做積極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收穫一個彼此都滿意的結果。
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難免調皮搗蛋。
讓孩子在每一次的犯錯中學習,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是家長們的聰明首選。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不喜歡被批評,都更喜歡,“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變得更好”。
被允許犯錯的孩子,未來有更多的可能
大多數的家長在教育時,總希望能幫助孩子少走彎路,少犯錯誤。但真正好的教育卻是,給孩子足夠的包容,讓孩子大膽的去犯錯。
面對孩子在牆上的亂塗亂畫,知名影視明星-孫儷稱它們為孩子的“限量款塗鴉。”以極度的包容,保有孩子的靈感,把家裏的牆留給孩子隨意“創作”。
孩子天性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奇心強,表現出來就是不停與外界進行交互活動。而這種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是需要被保護的。
當父母不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是以孩子的視界去探索思考,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包容,他的創作力就能發揮到極致。
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就是親身體驗!當父母以“保護”之名,阻止孩子去試錯,孩子就無法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放手讓孩子去犯錯吧,只有不斷嘗試過,才知道結果是怎樣,問題出在哪裏,從而激發出更多的熱情,不斷擴充認知領域,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給予最大的空間與包容,而不是抓住錯誤的小辮子不放。去思考、實踐孩子犯錯後如何引導,如何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知識、積累經驗和提升能力,才是家長教導孩子重中之重的任務。
對於孩子而言,在犯錯後仍能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愛意,能得家長深深認同的,心理上會有很強的安全感,而這份安全感正式我們家長需要小心呵護的。
這份安全感,是能在未知的未來中,幫助孩子度過大大小小的難關,引領孩子邁向更廣闊的世界。
那些放大孩子過錯的父母,不僅失去了教育的良機,也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久而久之,孩子則會選擇對父母隱瞞錯誤。
其實,在孩子的世界,不存在“不能”這兩個字。所以當他犯錯時,家長的態度很重要,一定要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這才是幫助孩子成長。
互動話題:在孩子犯錯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歡迎留言交流!
本文中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歡迎分享收藏!謝絕抄襲!
本文章《媽寶園》原創,歡迎關注或者點贊點評轉發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在下方多多留言交流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