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育兒優越感,都是運氣和錢給的

小舒説:

鄙視鏈是這幾年的網絡熱詞,當我們談起育兒鄙視鏈的時候,可能已經將自己放在其中某個位置,鄙視着我們認為不如我們的父母了。

混跡網絡這些年,我從一開始憤怒地聲討“不負責”“不靠譜”的父母,到後來埋頭寫育兒科普希望一點點改變。這寫公眾號這幾年,聽到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媽媽的聲音,我越發感受到,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事實,卻不一定是“真相”,所有的事情都有前因。對於一些父母不科學的養育方式,可能我不贊同,但也沒有立場去鄙視。如今我想得更多的是,我能做什麼,能不能夠幫到這些父母和他們的孩子。

真的很感激這篇來稿,把我想説的説得這麼透徹。也進一步提醒我,在做公眾號的時候,多做一些實際的事,而不要有高高在上的上帝視角,或暗示,或要挾,建立不自知的鄙視鏈,傳播焦慮。

文=李月

女兒從去年九月開始上幼兒園,臨開學前幾個月,我才臨時抱佛腳,去駕校報了名。

所以去年整個夏天,我都灰頭土臉地在駕校練車。教我開車的那個師傅,當時孩子還不到半歲,可能因為初為人父的原因,他每天都在不停給一車學員説他家寶寶,多半都是糟心的事情,比如埋怨老婆養孩子太過精細和嬌貴,總是從網上看一些“胡説八道”的內容,不讓家人給孩子喂大人飯,醫生開的藥也不願給孩子吃……

因為我也是一個媽媽,所以每次他説的事情我都很有代入感,一想到如果是我女兒四五個月就開始每餐被喂大人飯,如果是我女兒三天兩頭就因為莫須有的病症被送到私人診所打中藥點滴,如果是我女兒因為不停地換親戚看護導致醒着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哭,整個人就覺得很憤怒。

你的育兒優越感,都是運氣和錢給的
這種感受,在過去的幾年裏,也常常發生在我和其他媽媽聊孩子的時候。

有時候在小區裏看到兩三歲的孩子被媽媽扇耳光、口不擇言的謾罵,或者在商場的兒童遊樂區,遇見被老人帶寵得不像樣的孩子,都會比從前自己沒有當媽媽的時候,更憤怒,更難過。

再加上我手機不離手,導致的結果就是,當現實生活中我遇到雞湯博主、科普博主、心理學博主和育兒博主們所吐槽的愚昧無知的行為,心裏還會默默飄過一句:“投胎需謹慎。”

你的育兒優越感,都是運氣和錢給的
直到有一天,當我又一次和老公吐槽駕校教練家養孩子有多不靠譜,老公卻反問我:

“你真能操心,我覺得我們小時候遇到的事情可能更不靠譜。你想啊,二三十年前養孩子,除了能去新華書店買兩本書,大部分經驗都是跟上一輩老人學的吧,能有多靠譜呢?”

前段時間《都挺好》熱播,劇情把中國傳統家庭裏啃老、重男輕女、過度溺愛等各種問題都攤開,引發了很多人的共情。

反面角色蘇明成的扮演者郭京飛,在採訪中曾説:“拿到劇本的時候,所有演員都預見了它肯定會大火,是爆款,因為大家看劇本的感受都一樣,每個人都能在這部電視劇裏照見自己。”

是啊,養育模式具有時代性。

我們爺爺奶奶那一輩年輕時曾經在温飽存活線上掙扎過,所以父母小時候接受的教育可能是“一把屎一把尿好不容易被養活”;

到了我們的小時候,沒有避震嬰兒車,沒有機能童鞋,更沒有各種科普網站,在物質條件有限的情況下,父母的責任心,大部分只能體現為“供你讀書”+“棍棒教育”。

而我們這一代的媽媽,加各種媽媽羣,關注國外最先進的育兒科普,熟知疫苗原理,瞭解蒙特梭利,拒絕給孩子用哭免法……

在歷史的長河中,把代際變化進行對比,誰又能説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完美呢。如果把我們換到祖輩的生活環境與時代背景中,我們真的能做得比他們更好嗎。

你的育兒優越感,都是運氣和錢給的
記得我的小時候,爸爸長年在外地做工程,媽媽要朝九晚五在工廠上班,家裏也沒有老人能帶我,所以我從四五歲的時候開始,就常常被獨自鎖在家中。

我曾經因為分不清糖和糖衣藥片,亂吃導致發燒、嘴巴變紫,被半夜送急症;也曾經心血來潮自己爬出四樓的窗户,站在無任何保護措施、只有不到20釐米寬的窗沿上,試圖擦玻璃窗;還曾經玩酒精放火,燒壞了一牀被子和窗簾,萬幸的是自己拼命用臉盆接水,最終把火澆滅了。

捱了無數頓打以後,我奇蹟般平平安安長大了。

細細碎碎的往事,當時看來是因為父母忙,自己被“放養”,是獨生子女的“孤獨”,但是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就是“父母不負責”、“投胎不謹慎”。

你的育兒優越感,都是運氣和錢給的
社會新聞上經常能看到兒童高墜的慘劇,多數是因為父母暫時離開家,學齡前的孩子因為着急而爬窗户所導致的。

第一次看見類似新聞的時候,我也會覺得這種有了孩子卻不裝窗户安全護欄、把年幼的孩子獨自扔在家的人,枉為人父母。但仔細想想,這樣的父母並不是漠視孩子的生命,並不是不愛自己的小孩,除了意外,導致悲劇的真正原因是他們無知,是分身乏術。

而無知,多數情況並不是主動選擇的結果。

有句話總結得很好:你的體面,都是錢給的。永遠有人比你更富有、資源更好、學識更淵博。富和窮是相對的,無知與否也是,誰又能説誰不配生孩子呢?

你的育兒優越感,都是運氣和錢給的
説實話,我以前甚至無法理解那些在公共場合餵奶的媽媽,覺得這樣的行為沒有羞恥心,自己做不到。

記得女兒在哺乳期的時候,我會計算餵奶的時間再出門、會想辦法遮,就算有時候找不到母嬰室,也總是儘量去找無人的角落,背對着別人的目光來哺乳。

所以那時候,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輿論要支持女性在公共場合哺乳。

直到有一天,在高峯期的地鐵上,我遇見了一個狼狽不堪的媽媽獨自一人揹着大包小包,懷抱裏還抱着一個怎麼安撫都無法停止嚎哭的嬰兒。

當那個媽媽撩起衣服餵奶,疲憊無奈的表情簡直是已經絕望,看着那樣一個場景,我才忽然理解,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進過那種有母嬰室的商場,有的人可能連選擇交通方式和出行時間的自由都沒有,有的人帶娃就是喪偶式的孤軍奮戰……她們選擇在公共場所哺乳,根本就不是意識先進,而是別無選擇,生活所迫。

所以,擁有“優越條件”,能夠讓自己免於公共場合哺乳尷尬的我們,才更應該以身作則地支持其他媽媽在公共場所哺乳的權利。

你的育兒優越感,都是運氣和錢給的
第三隻眼反觀自己,當我無法給孩子足夠的高質量陪伴時間,無法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甚至因為經濟壓力無法選擇辭職,只能忍受隔代養育所造成的種種問題的時候,是不是也是另一種“為生活所迫”。

還記得今年過年的時候,親戚們組了一個紅包微信羣。每次我給外甥侄女們發的紅包,都被一個叔叔輩的人搶走了。百十塊錢並不多,但是孩子們搶不到,總是很不滿。

後來我們才知道,這個叔叔裝了“搶紅包插件”,這樣就能在所有微信羣裏自動第一個搶紅包,一個春節“賺”了兩千多。

“窮”並不是我對他的認知。其實這個叔叔是很好很好的人,但公允地説,被輟學、酗酒、離婚、打零工所串聯起來的人生,自尊水平和認知就是有天然的劣勢。

被“體面的人”看不上的微信紅包外掛,他用的很得意。當叔叔把自己“勝利的果實”貼回到羣裏的時候,儘管小輩們都在哀嘆,我還是覺得好氣又好笑。

你的育兒優越感,都是運氣和錢給的
二十歲出頭的時候,我常常把自己考了個好大學,當做是自我努力的結果。後來逐漸成熟,再回顧過去的人生,我後知後覺地意識到,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説,高考時如果多錯幾道題,或者初中時如果曾遇見一個玩命打壓你的老師,可能命運就會指向不同的道路。

我也因此越來越能真正地理解那些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育兒方式。

不是同情,不是鄙視,更不是贊同。

“高燒三天未就醫,無資質保健老師拔罐治療三天導致死亡”、“三歲女孩因為拉褲子,被親生父親打成腦癱”……就連這樣的新聞,也絕不應該被簡單解讀為“投胎需謹慎”。

所有的科普內容、常識教育、安全指南都不應該有一絲一毫的優越感。做對的人不比做錯的人更高尚。因為每一場悲劇,都一定有背後的故事。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推己及人的同理心才是真正的善良和教養。

你的育兒優越感,都是運氣和錢給的
目前網絡生態裏佔據更大話語權的“精英中產階級”們,在傳播自己經驗、觀點和心得體會的時候,真的應該仔細思考一下,你傳播的是自我感動、是優越感,還是有建設意義的科學知識。

之所以會寫這樣一篇投稿,是因為作為一個“用社交網絡獲得大部分育兒信息”的媽媽,最近幾年,我時常覺得自己被“不瞭解人間疾苦”的內容所裹挾。似乎有無形的力量,不斷地在暗示我:“你不是一個好媽媽。”

網絡缺乏老年人的聲音;缺乏貧困、低知人羣的聲音。正如一羣時間自由、有私家車、能逛高級商場的媽媽,竭盡全力倡導“去母嬰室體面的哺乳”,以自身優越的物質條件,實現了物化世界對三觀的碾壓,並由此建立不自知的鄙視鏈。

這,不是理所應當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62 字。

轉載請註明: 你的育兒優越感,都是運氣和錢給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