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心理學上把家庭教育分成4類,快看看你家屬於哪種?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健康

前天坐地鐵,看到一對母子。

孩子在玩玩具,邊玩邊興奮地叫身邊的媽媽看。但是媽媽全程玩手機並沒有理會兒子。

孩子剛開始小聲地叫她,後來越叫聲音越大。成功地引起了全車廂的關注,卻沒能引起他媽媽的關注。

後來孩子搖晃媽媽的胳膊叫,手機被搖掉了。

媽媽很生氣,轉手一個巴掌打在了孩子的身上,孩子大哭。

如果這個母親留一點關注在孩子身上,就一定會明白孩子的行為只是為了博取她的關注。

平日裏,孩子的需求得到了家長多大程度上的滿足和被理解?家長對孩子又有沒有明確的要求?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就曾經根據上面兩項指標,把家庭的教育方式分成了四種截然不同的類型: 民主型、專斷型、溺愛型、忽視型 。

快來看看你家的教育屬於哪一類。

忽視型

忽視型的父母對孩子沒有要求或要求很低,任其發展。而面對孩子的需要會表現的十分冷漠。

尤其是當孩子要求一起玩耍,陪伴等這種需要耗時很長或付出很大精力的事,就會很沒有耐心,甚至流露出厭煩的情緒。

忽視型的教育模式因為對孩子的傷害極大,所以是四類中最不可取的教育方式。

電視劇《少年派》中,鄧小琪的媽媽為了給她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忙於工作,把孩子安排在寄宿學校上學。

但每週回家一次的小琪仍然見不到忙於應酬的媽媽。這讓本身就是單親家庭的她感覺非常的孤獨和不被重視。

每週回家別的孩子都有父母來接,她為了掩飾自己的尷尬只能編一些謊言。為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她甚至編故事説要和爸爸媽媽去看歌劇,一起吃飯。

小琪這種處於成長期的孩子,很容易因為父母的長期缺席而形成嚴重的自我否定心理,認為自己是不重要和不被愛的。而這些“不被愛”的經歷會讓他們情緒管理很不穩定,一旦受到某些刺激,很容易做出過激行為。

長期被父母忽視,缺少了親情的温暖,孩子很容易在長大後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因為沒有被愛呵護過,將來也不會關心他人,或者為別人考慮。

雖然家長的努力工作給了孩子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對於一個成長期的孩子來説,陪伴的意義遠勝於物質上的滿足。

溺愛型

溺愛型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可以説是非常少或者根本沒有,但對於孩子的需求卻是一應俱全的滿足。

雖然給予孩子的愛是足夠的,但是因為約束力的缺乏,放任孩子肆意妄為,也被認為是不太合適的家庭教育。

商場裏,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些孩子因為索要沒有得到滿足,就歇斯底里地大哭,摔東西,撒潑打滾地鬧。這往往是平日裏家長對孩子言聽計從的結果。

有些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看到他們發脾氣的表現會覺得有趣,所以都不會嚴厲地批評制止這種行為。但是父母的縱容,會慢慢地讓孩子形成一種心理:我要的必須得到,我説的都是對的,我是最重要的。

這種錯誤的認識,會使孩子在長大後會表現得極為自私而受到社會的排斥。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視頻中的男孩大概七八歲左右。因為家長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便大聲地辱罵家長,隨後還對長輩大打出手,拳腳相加。

還有一個視頻,三輪車上的男孩子發脾氣,抓着母親的頭髮使勁地搖晃。被揪頭髮的那種疼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

但是,令人唏噓的是,幾段視頻中的家長既沒有反抗,也沒有制止孩子,而是選擇了默默地閃躲。

但這種默許的態度會讓孩子誤以為他們的行為是正確的。以後一旦所求不被滿足,就會更加變本加厲。父母一時的放縱只會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遇到不順心的事還容易做出衝動的行為。

而被父母寵上天的小公主小王子,會因為家長一直包辦好的衣食住行。久而久之,自理能力變得很差,還會產生自己幹什麼都不行的自卑心理。

對孩子溺愛的父母真的是想把心都給孩子,只是這樣的教育會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

專斷型

專斷型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採取忽視的態度。但不同於忽視型教育的是,雖然他們也時常表現的冷漠,易怒,但對孩子的要求卻十分的嚴格。

這種教育方式類似部隊里長官對士兵的態度,是以命令為主導,要求孩子絕對服從。

這種教育的比前兩種稍微好些的原因是,孩子在步入社會後會因為曾經嚴苛的教育而很少有反社會行為,但對於親子關係來説,卻有着不利的一面。

在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中,楊爍對於兒子的教育曾受到很大的爭議。

在節目中,他動輒對孩子大吼大叫。一次因為孩子背詩聲音太小而體罰了孩子,被很多人指責他的教育粗暴。

其實孩子背詩的聲音小,本來就是因為長期受到家長的責罵而害怕的表現,現在又因為聲音小再次被責罵,孩子心理會更加恐懼。時間長了,會形成一種週而復始的惡性循環。

這種家庭的孩子,在步入社會後也會因為曾被家長長期訓斥而變得不敢説話,在社交中也顯得畏手畏腳,害怕別人的眼光和看法。形成自卑和自我否定的心理。

其實,專斷型父母對孩子的嚴厲是“恨鐵不成鋼”的一種情感。但是要知道,越是操之過急,越會拔苗助長起到反作用。

父母應當去關心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才能更好地制定符合孩子特質的要求,進而更好地引導他們。

民主型

心理學上定義的民主型家庭教育,是指家長對孩子有很高的要求,而對於孩子的需求也有很好的回應。獎罰分明,屬於“愛和規矩”都要有的典型。

家長會主動了解孩子的世界,平常的教育也是以幫助和鼓勵為主,即積極又民主。

眾所周知,演員黃磊對於女兒黃多多的培養頗為成功,孩子不僅成績優異,而且多才多藝。可生活中,黃磊對女兒的生活卻從來沒有過多的干涉。是非常典型的民主型家長。

黃磊曾經説過:“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正是因為孩子像大人一樣被尊重和理解,他會變得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主持人李鋭説,“多多絕對是特別單純的孩子,完完全全自自然然,她自己怎麼想,就會怎麼説,不會繞彎子。”

這種敢於説話的背後,正是因為家庭給了孩子十足的安全感。孩子可以勇敢而清晰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而不用擔心被訓斥。

以多多為代表的,在民主型家庭長大的孩子。既有父母的悉心照料,又有自己的成長空間。可以獨立的思考和生活,不依賴父母,在需要時又能得到家長的鼎力支持。

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在日後的生活學習,為人處事中都能有很好的表現。因此是四種教養方式中最理想的類型。

當然,更多的家庭,是可能兩種或者多種類型混合的狀態。

雖然人無完人,也沒有完美的父母,但家庭是孩子成長中最為重要的成長環境。就像泰曼約翰遜所説的,“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如果把孩子比做是船,我們若希望他們可以遠航,到達幸福的彼岸。就應該在他們得意忘形時給予風暴的挫折,在他們迷離失所時給予陽光以指引,在他們努力前行的路上,給予平穩的水面以支持。

在實際教育中,家長一定要根據孩子的特性進行調整,因材施教才是最成功的教養。

扮演好輔助者的角色,你的孩子一定可以散發不一樣的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