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男孩旅遊時偶遇“另一個自己”,媽媽掩面哭泣,爸爸兒子咱回家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健康

都説孩子是一門事業,這門事業的投資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因而對家庭來説,都是一份壓力。雖然壓力大,但是許多父母寧可苦自己也不能苦着孩子,除非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

近期網上有一條消息説一個8歲男孩和父母外出旅遊的時候,居然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年齡一樣,樣貌相似。媽媽看到之後當場掩面哭泣,爸爸一把抓住另一個孩子的手,久久不能平靜,説了一句:“兒子,咱回家”!

後來,這位媽媽説起來塵封在心裏許久的秘密:由於以前夫妻白手起家,條件艱苦。實在是難以維繫兩個孩子的生活,只好把哥哥送給了別人。隨着如今生活條件的改善,夫妻也都開始了尋子,想着讓兩兄弟相識,也感謝一下那個家庭付出的辛苦。

然而,在旅遊的過程就恰巧遇到了老大,媽媽一下泣不成聲。後來去當地瞭解,這才得知哥哥的養父母已經因為意外離開了人世因此,爸媽又把孩子接了回來。雖然孩子時隔多年重新回到家庭,但是哥哥和弟弟的性格卻截然不同。

可以明顯覺察到,弟弟性格開朗,活潑靈動;哥哥沉默寡言,總是心事重重;弟弟眼裏有光,嚮往遠方;哥哥目光呆滯,總是若有所思父母看到了這個場景心裏也很不是滋味,他們知道,讓孩子突然換一個環境自然是難以接受的,但同時,兩個孩子從小生長環境的不同,也是造成孩子性格迥異的重大原因。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他們把孩子送出去的時候想必也很傷心,然而現狀也不是能夠一下子改變的。哥哥也不願意稱親生父母為爸爸媽媽,總覺得自己是外人,難以接受“新家庭”。現在條件雖然好了,但是孩子卻“不屬於自己”了,這成為了父母和孩子心上永遠的傷痕。

將孩子送給別人是一種極端的做法,但是生活中更多的是交給老人照顧。但不論是哪一種,孩子們都會缺少父母的陪伴。根據科學研究表明,70%的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人格更加完善,習慣更加健康

美國曾經做過一個關於親情的實驗,即給兩隻年齡相仿的小猴子分別配備一個媽媽其中一個是絨布媽媽,雖然不是真的猴子,但是柔軟、温暖,依舊能讓小猴子感到愛意。而另一個則是鐵皮媽媽,堅硬、冰冷而且永遠泛着冷光。

一段時間過後,研究人員發現,絨布媽媽帶出來的小猴子顯然好動活潑一些,對外界反應比較靈敏;而另一隻小猴子則是呆滯、膽小,害怕人類甚至不敢接受飼養員的食物。這就證明了,有一個温柔的陪伴有多重要。

一.利於建立孩子安全感、自信心
陪伴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最好辦法。如果父母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把孩子交給別人,只是偶爾探望,孩子自然不會與父母親近,反而會有更強的陌生感。同樣,如果父母常尖酸冷酷,孩子對家庭也會產生背離感。相反,父母如果自己帶孩子,給予足夠的關係和愛,寶寶也會變得陽光開朗,活潑聰明。

二.利於塑造孩子的好習慣
如果是老人帶孩子,孩子可能會學會一些壞習慣,比如睡前不刷牙。如果是父母自己帶孩子,就會多一些約束,讓孩子更守規矩。心理學家阿勒泰曾表示,大多數孩子都會將父親視為自己的榜樣,從其身上學習優秀品質和良好的習慣。因而,父母帶孩子更利於引導他們走上正軌

三.利於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
陪伴利於打開孩子的心扉,溝通能夠了解他們的想法。受到足夠重視的孩子,也會將心中的愛傳遞給別人。一般來説,他們善於交際,熱情友好。不論是在學校裏還是生活中,都不缺少玩伴,更容易互相學習,也有利於相互照顧。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家長不妨多花一點時間陪在孩子的身邊。如果條件允許,多拍一些照片,記錄下孩子的成長曆程和點滴變化。這些都將成為他們一生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