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們太有競爭力是件好事嗎?我們必須知道這三種方法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健康

90後寶媽,希望跟大家分享育兒經驗,輕輕鬆鬆的做更好的父母。

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説,她家的孩子4歲了,好勝心特別強,有點受不了任何挫折,事事都要爭個第一,在家裏還好説,可是到了外面就到處闖禍,想想都心煩,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呢,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有些孩子要強一些,有些孩子敏感一些,這都沒有什麼好壞。

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孩子過了兩歲以後,就會發展出更高級的情緒,我們叫自我意識情緒,比方説,自豪感,羞愧感,尷尬,難為情等等,這些情緒也是人之常情很正常,所以孩子的情緒發展也是很正常的,父母不應該完全要求孩子毫無情緒,或者是有了情緒以後,要求孩子馬上平靜下來,這不符合他的成長髮展。

所以説,孩子做錯了,有時候父母會覺得孩子的好勝心太強,會表達強烈的情緒,需要慢慢的冷靜下來,在這個過程當中,不要罵孩子,或者是讓孩子不要哭。其實,好勝心不是壞事,但是孩子好勝心太強了,肯定是這個生活裏,跟父母或者老師的是有關的。比方説,孩子在幼兒園,老師就會説小朋友我們比比誰跑得快啊,誰跳得高啊等等個,雖然是一句隨意的話語,但是孩子很容易受影響,他們就把這些當成是比較重要的事情了。那麼,在孩子以後的生活中,就會悄無聲息地就會融進生活當中,做任何事都會產生要比一比的心理。勝心太強的孩子,往往會害怕錯誤,情緒無法排解,也沒有辦法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

這麼一來,父母想要解決孩子的好勝心,在解決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附帶的問題,比如孩子害怕錯誤,容易哭鬧,那麼在生活當中,父母要慢慢的去過度孩子的好勝心,還要保持正常的好勝心。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我有三個觀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第一點,關心孩子的感受,讓孩子不害怕錯誤。我們父母要讓孩子覺得,犯錯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要讓小孩子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對於一些很要強的孩子,他們不喜歡被破壞的感覺,一旦發生一些孩子不能做到的事情,心情肯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哭鬧發脾氣,摔東西,甚至不讓其他人幫助改正。這種現象其實挺正常的,這樣一來,我們大人就要改變以往的做事説話的方式,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考慮孩子需要什麼缺少什麼,要照顧到孩子的感受,注意説話的方式,讓孩子覺得犯錯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改了就是學習,讓孩子自己主動去改。

第二點,讓孩子認清做事情的目的,不需要什麼事情爭強好勝。我們習慣鼓勵孩子上進,在班級要爭第一,給孩子一種做第一的信念,告訴孩子,這樣才能在充滿了競爭的社會立於不敗之地。但事實上這樣做真的好嗎?如果這樣做,真的有效的話,那我們父母就不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疑慮了,只需要告訴孩子要麼輸要麼贏,這樣你覺得孩子會健康成長嗎?按照自然規律,孩子到了四歲以後,就喜歡跟同伴比較了,這是孩子社會化的一個表現,孩子要想知道自己的能力表現的怎麼樣,在大人眼裏會成為什麼樣的孩子,這是孩子反饋的一個重要渠道。

我們大人不要讓孩子認清不需要事事爭強好勝,比方説打掃教室,告訴孩子這樣教室顯得整潔;整理衣服,告訴孩子這樣房間才井井有條;告訴孩子吃飯要慢點,這樣才會健健康康成長;告訴孩子系安全帶,這樣會更加的安全。所以呢,當我們把事情的真正目的告訴孩子,讓他們專注於做事情,這就化解了很大一部分,他們也就減弱比來比去的想法,去淡化這樣的想法。

第三,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按照常理,很多家長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甚至為孩子設定了一些目標。這樣,會在家庭中營造一種教育氛圍,即家長只關心結果,讓孩子能承受更多的結果,這會使孩子太有競爭力。因此,家長、老師和教練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更加關注孩子的成長,讓他們為自己的努力而奮鬥,不斷進步,找出每個孩子的閃光點,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而不是僅僅就輸贏方面做文章。同樣,我們也應該告訴孩子如何面對輸贏,如何面對錯誤,討論做事的過程,並具體評估他們的表現。另外,在孩子不夠的地方,我們要具體幫助他們改正。作為家長,一定要注意含蓄,不要讓孩子形成過度競爭的心態。

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幫助大家,如果大家也有幫助孩子糾正爭強好勝的事情,也希望能夠在留言區評論分享,跟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