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從小讓孩子吃點苦,長大後孩子才能嚐到甜
最近,小編的一位在幼兒園上班的朋友很是苦惱,原因是已經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豆豆鬧着不肯上學。朋友告訴我,起因是豆豆在課堂上和別人説話,老師就批評了她幾句,誰知她竟當場大哭了起來,鬧着不肯上學了……朋友百思不得其解,女兒的心理為什麼這麼脆弱?
可是,作為旁觀者,對於豆豆的表現,小編並不覺得意外。6歲的豆豆活潑可愛,由於媽媽是她所在幼兒園的教師,所以她在上幼兒園期間一直被老師“特殊照顧”,沒有經歷一點點挫折。可當她結束幼兒園的生活進入學前班以後,因為沒有人“罩着”,她便產生了失落感;當受到一點“委屈”,也就是老師的批評,她更是無法適應和接受。
豆豆的經歷也讓我想起另外一則新聞。《錢江晚報》曾報道過一名四年級小學生因為競選班長失敗而絕食的新聞。這個孩子僅是因為從一年級到三年級都是班長,到四年級時競選班長落選,就接受不了,鬧脾氣、不願去學校,然後絕食,後來休學一年,並接受心理治療。
無數學生在中考或高考的壓力下患上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許多大學生在踏入社會後,僅僅因為求職受挫,就不敢再進入社會,從此躲在家裏啃老。
其實,孩子這種脆弱的心理,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關係。現在很多家庭都是隻有一個孩子,所以父母們就把孩子當做掌上明珠,不肯讓孩子吃一點點苦、受一點點委屈。他們千方百計為孩子打點一切,使孩子生長在非常安逸的環境下,孩子在成長中很少或根本就沒遇到過挫折,表面上一帆風順,其實非常危險。孩子沒有機會經歷挫折,嚴重缺乏抗挫的能力和經驗,一旦遭遇困境就會引發種種問題。
面對這麼多前車之鑑,我們也應該明白,讓我們的孩子受點挫折,經歷點失敗,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才是對他最好的愛。
給孩子體驗挫折的機會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現象:如果孩子第一次繫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媽媽們便不會再給孩子買有鞋帶的鞋子;如果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媽媽們就不再讓孩子走近洗碗池。
這樣的孩子永遠也學不會繫鞋帶,學不會洗碗。剝奪了孩子體驗挫折的機會,孩子自然不可能從失敗中總結經驗,長大後遇到困難也會想辦法繞開。
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父母在平時應有意識地為孩子創設挫折情境,為孩子打下勇於面對困難的預防針,讓他獲得應對挫折的適應能力。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負責去做某件事情等,但要注意,障礙設置難度要適中,否則屢次失敗,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
給孩子坦然面對失敗的勇氣
英國心理治療師尼克·盧克斯摩爾説:“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歷中保護孩子,對他們而言是有害無益的,當失敗再次發生時,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有時候,你的保護也許能幫孩子贏得一時,但是怎麼能幫他們贏得一世?
當孩子失敗時,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告訴孩子:
這的確是一件令人懊惱的事,我們都不喜歡這種感覺——認同孩子的情緒
但這並不代表你不棒 ——鼓勵和肯定孩子
爸爸媽媽也失敗過 ——與孩子產生共情,拉近距離
我們一起再努力試試 ——尋找方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提升能力
家長自己擺正心態,以身作則
家長樂觀堅強,孩子受挫力就強。家長自身不要在遇到困難時,抱怨連連,受到挫折就打退堂鼓,而應給孩子做好榜樣。另外,閲讀情緒類的文學作品,讓孩子從故事中感受主人翁的經歷;學習解決問題的辦法;養成陽光的心態,從而吸取面對困難的力量。
捨得孩子吃點苦、受點挫折,能夠真正地培養他們堅韌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讓他們在今後人生道路上遭遇風雨、艱難險阻時,不至於驚慌失措、一蹶不振,而能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