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和白朮是我臨牀最常用的兩味祛濕藥,而且經常同時使用。
茯苓是寄生在松樹根上的一種菌類,所謂“千年之松,下有茯苓”,吸收了松樹根的精華。煎成水就是清水,嘗着幾乎無色無味,其實慢品還是有一種不易察覺的淡淡的味道。
在傳統本草解讀中歸類到淡味,所謂“淡滲利濕”,淡味的東西有一種向下的,滲透的作用,類似清水,白開水。
茯苓不寒不熱,淡滲清爽,所以不直接作用於氣火或瘀血,而是將清稀的水濕帶出去。茯苓的利水、安神、治眩、治心悸都是在松樹精華和淡滲水濕基礎上實現的。
《神農本草經》講:
“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止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魄,養神,不飢延年。”
可謂總結的十分精到。
同樣下行的藥,石膏是解熱利濕的;知母是涼潤利濕的;白芍斂降津液而補陰;赤芍、桃仁是下瘀血的;厚朴、枳實、萊菔子是下氣的;大黃、芒硝是水液、精氣、瘀血一起下的。
藥物不能代替人體行使某樣指令,更不能直接祛除疾病和症狀,它通過自己的藥勢、成分、氣味,是一個綜合體,去作用於人體能量,進而改變人體精氣神的狀態,使人體的能量平衡
疏通氣血水管道,提高內臟氣化動力,使人體迴歸正常的秩序,人體本身無病,本身是個可自我調節的穩定的自組織。藥物只是協助人體自我恢復的手段。
白朮香燥而温,主要用根。一般的植物是枝葉氣烈而發散,根莖味厚而收斂。白朮卻是在根部有一種香燥之氣,而且是很温厚的一種香氣。
因為這種温厚,不會像桂枝、麻黃那樣走到體表,服進去以後,主要作用在中焦的位置,所以是氣化中焦非常好的一味藥,小劑量即可燥散中焦水濕,大劑量可達肌肉,去掉身體肌肉多餘水液。
《神農本草經》講:
“味苦温,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肌肉的正常氣化作用受阻,就會成為死肌,白朮可以温化肌肉中的水濕,自然可以恢復死肌。濕氣多的人往往身體肥胖,小便不利,出汗較多。
白朮正好可以温化內臟和肌肉濕氣,自然出汗會減少。白朮也往往用來止瀉,濕熱或寒濕之氣走腸胃會造成腹瀉,濕氣一去,瀉自然會止。
上面的這些用法最好用麩炒白朮,要炒香,效果自然是立竿見影。
還有一種治療便秘,要用大劑量的生白朮,一般用30-60克以上。中焦脾胃氣化能力減弱,水濕不能很好的化生為津液輸布全身。
於是囤積在中焦,而下焦的得不到津液的滋養而乾涸,造成便秘。生白朮可以快速改善中焦氣化,津液得以輸布至腸道,於是便秘得解。
另有蒼朮,作用和白朮類似。但氣更香燥,運行之力更強,往往能走體表。
所以對於中焦水濕不化,又有表邪,造成皮膚腠理閉塞,不能正常出汗的,常常首選蒼朮,以助皮膚氣化和排汗。
好的蒼朮可以看到斷面硃砂點和析出白毛狀結晶,效果更佳。《神農本草經》不分蒼白朮,以術統稱。
兩藥配合,白朮能氣化水濕為津液,更好的被人體使用;茯苓可將不能氣化的廢水淡滲排泄出體外。這是經典絕配的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