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時節,氣候乾燥,這個時候如果喝湯,適合喝一些養陰,生津止渴的,以達到養生,抵抗六淫邪氣的目的。
比如百合,比如生地。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生地。
生地黃《神農本草經》,為玄蔘科草本植物地黃的塊根。主產於河南,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秋季採挖。鮮用(鮮地黃),或乾燥後(地黃)切片生用。
生地味微苦、甘,性偏寒。歸心、肝、胃、腎四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養陰的功效。
生地湯應該很多人都喝過吧,尤其是南方的,喜歡燉湯,燉一些水鴨,豬舌,排骨之類。味道很好的,我感覺是不會苦,又不會很涼。
來講下生地的具體運用。
首先就是清熱涼血作用。
生地味苦甘而性寒,具有涼血、止血、養陰等多種功效,能針對温熱病熱入營血,營陰受傷、血熱動血等多種證候而發揮其治療作用,故温熱病不論營分熱證或血分熱證,均十分常用。
營分熱證,熱傷營陰,症見身熱夜甚、口渴、舌紅無苔等。
生地能清營涼血、養陰生津,常與竹葉、金銀花、連翹等清氣分熱及清熱解毒藥同用,就如我們之前講的清營湯,重用生地。
血分熱證,血熱動血而見吐血、鼻血、便血或身上去紅斑者。
生地除涼血、養陰之外,還可止血,常與牡丹皮、赤芍等活血化瘀及清熱解毒藥同用,如《千金要方》中的清熱地黃湯。
那種熱病的後期,病快好了,還有點餘熱未盡,夜熱早涼,舌紅脈數者,可以用生地。
生地清熱涼血,可除血中之餘熱,其養陰之功,又可療陰傷內生之虛熱,故亦常與青蒿、鱉甲等補陰藥和退虛熱藥同用,如我們之前講的青蒿甲湯,當時還説是鱉甲進去澆水,這個水就是生地。
其二就是生地用於止血。
生地具有良好的清熱涼血作用,且又能止血。故各臟腑血熱內盛,血到處亂竄,出現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及崩漏等表現都可以。
可以和生側柏葉、生荷葉等涼血止血藥一起用。如同《婦人良方》中的四生丸。
也可以和艾葉、側柏葉、黃芩一起用,治療崩漏。如同《聖濟總錄》中的地黃湯。
其三就是生地養陰生津的作用了。
生地能養陰生津,既可養胃陰生津以止渴,又可滋肝腎之陰以降火,還可增大腸之液以潤燥,為臨牀常用之養陰藥、可廣泛用於各臟腑的陰虛燥熱證,尤其是胃腸。
熱灼傷陰,津傷口渴,內熱消渴者,常與麥冬、沙蔘、玉竹等滋養胃陰藥同用,如《温病條》中的益胃湯。
熱病後期,熱傷津液,腸燥便秘者,常與麥冬、玄蔘等藥同用,如《温病條》增液湯。
生地的運用非常廣泛,什麼臟腑的陰虛表現,都可以加它。
肝腎陰虛、津虧血燥而見胸脘脅痛、咽乾口燥,常與沙蔘、麥冬、枸杞等養陰潤燥藥同用,如《柳州醫話》中的一貫煎。
肺腎陰虛,燥咳痰血,常與百合、貝母、玄蔘等養陰潤肺止咳之品同用,如《醫方集解》中的百合固金湯。
心腎陰虛、陰虧血少、虛煩少寐者,常與天冬、麥冬、五味子等養陰潤燥、安神之品同用,如《攝
生秘剖》天王補心丹。
劑量的話,不用怕,多放一點。
這是燉湯常用的,想象一下,平時燉湯,隨隨便便就放了幾十克了。
現代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表明生地含地黃苷、地黃苦苷、甾醇苷等數十種環帖苷類,其次為糖類,並含有20餘種氨基酸及有機酸、β-谷甾醇、豆甾醇、維生素A類物質、微量元素等。
①生地能促進血虛動物紅細胞、血紅蛋白的修復,加快骨髓造血細胞的增殖、分化。
②有延緩肝細胞對皮質醇的分解代謝效應、增強免疫功能、抗放射、保肝、防止肝糖原減少、降血糖、降血壓,強心且對衰弱心臟尤為明顯,止血、利尿、遲效性緩和瀉下,消炎、抗真菌、抗腫瘤等藥理作用。
好了,今天的中藥科普就到這了,穴位科普今天估計是沒時間再寫了,明天再來了,歡迎關注,每日一起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