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區內一個老鄉帶孩子來我家玩,她家孩子比元寶小4個月,但個頭比元寶高一點,小孩子都是3分鐘熱度,對待小夥伴也一樣。家裏來了小朋友,他們都歡呼雀躍,一塊兒玩得不亦樂乎。可能是我家的玩具比較多,老鄉家的孩子見到了元寶不怎麼玩的捉蝴蝶用的捕網,拿在手裏就不鬆手了,雖然元寶平時不怎麼待見這個東西,但一看見小朋友拿在手裏,他就不肯了,可是力量又不如人,搶了半天也沒搶過來,他面帶哭腔地朝我求助,:“爸比,告訴弟弟這是在哪買的,不要搶我的!”,我面帶笑意,平靜地回答:“迪卡儂呀”,小傢伙看見我沒有要過來幫忙搶的意思,始終不撒手,哭着對弟弟説“迪卡儂買的,你自己去買”,孩子的不撒手,讓小弟弟無可奈何,最終小弟弟在他媽媽的勸説下鬆開了手。
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互相發生點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長不必把這看成是問題不必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生氣。
不嚴重的情況下,假裝沒看見,把矛盾留給孩子們自己解決;較嚴重時,簡單拉開即可,不必計較孩子是吃虧了還是佔便宜了。道理可以簡單講一下,不講也可以,關鍵是保持友好輕鬆的態度。
那麼如保讓孩子之間友好相處呢?建議家長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未雨綢繆,減少紛爭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留意,晚飯前在一起玩的孩子特別容易鬧彆扭?對於小朋友來説,一日三餐中,午餐和晚餐相隔的時間有6個小時之久,這對孩子來説是挺漫長的。當我們做晚餐時,他們看得見、聞得到,卻吃不到。他們會煩躁不安,並開始互相找麻煩。因此建議家長可以為他們準備一些有益健康但含糖分不高的點心,或者儘早開飯,這樣可以減少糾紛發生的概率。
大人最好不要當裁判
“你倆誰先動手的,到底怎麼回事”“這個玩具一開始是誰先玩的?”類似這些問題千萬不要問。因為你不僅得不到答案,有可能還會捲入孩子們的紛爭。在我們家,大寶和元寶之間也經常有爭執,雖然相隔9歲,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元寶對姐姐的漂亮文具經常是愛不釋手,可是姐姐就怕弟弟把她的開具弄壞了,可是她又不願搶回來,因為弟弟會哭,每每向我求助“爸爸,你看弟弟,把我的便籤紙又拿走啦”,我一般都告訴大寶,自己想辦法解決。姐姐一看我們不管,就生硬地搶過弟弟手裏的她的心愛物品,元寶弟弟哇地哭出聲來,追着姐姐要東西,姐姐不給,就這樣追了一會,姐姐想了一個好辦法,找了另一個替代品給弟弟,弟弟破涕而笑,矛盾就這樣化解了。
我總結出來的就是:不要介入,一般情況下,只要大人離開,孩子們就可以自己解決。如果家長實在忍不住,還是管了,孩子們會越吵越兇,為的是讓你做評判。家長越是置身事外,孩子越有機會發揮創意,解決自己的問題。
“吃虧是福”是誤導
有些家長在自己孩子的東西被拿走後,總是勸自己的孩子“讓哥哥玩一下,一會就會還給你啦”“我們大方點,小朋友要學會分享”,這類家長總認為吃虧是福,希望由此來培養孩子無私的品格,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因為自私是人的天性,就象盧梭説的那樣:我們原始的情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們所有的一切本能活動首先是為了保持自身的生存和自身的幸福。強迫孩子出讓自己的利益,這種做法並不能培養孩子的大度精神,反而讓他更緊張和對任何事都小心翼翼。
播下正向溝通的種子
當孩子們發生爭執時,試着用正向鼓勵的話語。“我知道你們倆一定有好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大人的言稈,包括語氣,姿勢,都會對孩子解決問題的信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聽到的是“你們怎麼天天吵架,就不能好好相處”之類的話,久而久之,他們會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和小夥伴相處好,他們之間的關係會越來越疏遠。
結束語:孩子間的糾紛,無非起源於搶玩具等小事。成人對待這些小矛盾的態度,比告訴孩子如何做更重要。天生不會和人相處的孩子不多,只要我們少干涉,孩子們能自我調節好。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台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