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出門在外太怯懦,只因父母做錯了這些事,不改害娃一生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健康

有種類型的孩子,你要説他自卑吧,似乎也算不上,説是內向吧,性格並不是,但偏偏在家裏一切正常,只要一出門就變成了“悶葫蘆”,連句話都不會説。

我表姐家的孩子就是這樣的,在家裏什麼都會説,結果出門一見外人就只會在家長的提醒下打聲招呼,然後就悶聲不吭了。有時候表姐就會當面訓外甥,説不懂禮貌,但説過了也起不了作用,外甥反而更不愛説話了,也不大喜歡見外人。

有一次剛好只有我和外甥在家裏,就問他為什麼那麼牴觸見外人,為什麼不願意説話?小外甥放下手裏的玩具,想了想説,他不是不願意見外人,而是爸爸媽媽總是讓他當着外人的面這樣做那樣做,怎麼都不滿意,他不喜歡那樣。

這才明白,其實孩子出門太怯懦,只是因為父母做錯了這些事,不改害娃一生。

“你看這孩子,叫個人都不會叫”

見外人或者是串親戚的時候,孩子都會被家長拉出來一個一個叫人,最好是會主動叫人,嘴甜一點,表情喜慶一點,這才能彰顯父母教育有方。但是對於孩子來説,最痛苦的就是出門見外人時的禮數,網友曾在網上吐槽,小時候被拉在外人面前一個一個輪着叫人的時光簡直是公開處刑,像是馬戲團耍猴的。

本身孩子再開朗,在外人面前都會有些拘謹,表現得肯定不會像成年人那樣熟練,所以家長就常當着孩子的面説“這孩子,叫個人都不會叫”。雖然只是大人之間的寒暄客套,但是孩子不瞭解,只會平白增加心理負擔,變得更加拘謹,也生怕自己再做的不好引家長不開心,因此就會顯得很膽怯,唯唯諾諾。

“這孩子笨手笨腳的,根本不如你家孩子聽話省心”

相互奉承應該是成年人的常見操作了,在雙方家庭裏都有孩子的情況下,孩子就是聊天的絕對話題。在聊天過程中,家長可以謙虛,可以誇獎別人,但是不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貶低挖苦,雖然顯得好像是謙虛,但當場是不顧孩子的面子和感受。

有位網友説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外人來自己家裏做客,中途自己被客人誇了一句懂事,家長當時就接上了一句“這孩子笨手笨腳的,倒杯水都做不好,根本不如你家孩子聽話省心”。網友説立馬自己的臉就紅了,這不是羞愧,而是覺得委屈,此後每每見外人,自己都什麼話都不敢説,戰戰兢兢的,生怕話題引到自己身上成別人口中的笑話。

家長的錯誤行為是孩子出門怯懦的根源

孩子本身怕羞是一方面,但是小外甥的事情説明了家長的行為是加重這種狀況的更深原因。在外人面前,其實家長也有偶像包袱,這個包袱就是孩子,孩子的表現就證明了家庭的教養,是家長的臉面。表姐也説,當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現不好的時候,做家長的着急啊,並且家長之間也存在競爭,那就是孩子。但是孩子不只是家長用來當做炫耀的資本,還是獨立的個體,家長要學會照顧到孩子的情緒,尤其是在外人面前以及公共場合。

如果不注意對孩子的行為和態度,孩子會覺得自己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產生羞恥感。那麼家長的行為就會讓孩子見到外人就條件反射的緊張和怯懦,整個人都唯唯諾諾的,但心裏的意見卻不敢説。長期下來,孩子的正常外出交際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所以,當着外人時,家長要注意自己對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