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心術不正,多與父母脱不了干係,三個先兆,出現一個就要糾正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健康

“身教最為貴,行知不可分。”——葉聖陶

執筆:毛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往上面塗什麼顏色,他就是什麼顏色的,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惡習一旦養成,再教育的時間和精力都是無法想象的。”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前幾天聽一個做老師的朋友聊起她們班孩子的情況,有一位的“事蹟”確實讓幸孕姐也嚇了一跳,他是朋友班上看着比較老實的娃,平時也還算聽話,但是有一天老師竟然看到他在學校後門“欺負”低年級的孩子,趕去教育才知道他竟然為了買一款遊戲皮膚才“出此下策”。

被抓住之後叫家長,老師這才從家長口中得知,這孩子一直都用各種學校輔導費的理由“哄騙”父母的錢來打遊戲,這下不僅老師傻眼了,連孩子爸媽都痛心疾首,怎麼小孩還有“兩幅面孔”,平時看着聽話,現在又滿口謊言呢。

但是在之後的家訪中,家長才仔細和老師説起,自家娃好像小時候就有過這樣的事情,以前就會在爺爺奶奶那裏謊稱爸媽沒給自己錢再去要,但那時候小,家長也都沒當回事,誰知道現在就成了這樣。

1、喜歡撒謊

就好比上文中的這個孩子,就是典型的“撒謊成慣性”,經常性地否認自己的錯誤,還企圖用其他的行為來掩蓋,以得到好處或者逃避懲罰。

如果剛開始發現的時候,沒有家長正確的引導。時間一長,對於謊言的愧疚感就會消失,説得多了,自己也不在乎這帶來的傷害,長大了也很難改正。

因此需要注意的,其實是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如果在孩子撒謊後“暴力鎮壓”,反而會加重孩子的恐懼,在下次犯錯時更加不敢説實話,“説一個謊話就要用一千個謊話去圓”。

很多時候父母的“威壓”恰恰是把孩子推向“心術不正”的幕後“黑手”。

2、自私自利

不過家長要注意的是:“自私自利”要與“自我意識”相區分開。

在孩童時期,孩子“物權意識”正在蓬勃發育,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所以可能會在這一段時間內不願與別人分享玩具和零食,這是正常的,父母不必強迫,可以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引導自家小孩慢慢學會分享。

而自私自利更多的是,孩子由於從小被家人溺愛,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絲毫不顧及他人感受,只會一味索取,不願付出,更加不願意跟別人分享,只顧及自己利益。

圖文無關

如果你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多加警惕了。

比如樓下前幾天在教育娃,就是因為孩子為了放風箏,完全不顧牽着風箏線的奶奶,竟然將奶奶的手勒出了血,事後還責怪奶奶連個風箏都放不好。

這就屬於典型的自私自利,小孩完全不會考慮他人,如果一開始出現這種傾向,家長沒有及時阻止和引導,孩子就會認為這樣沒什麼不對,反而變本加厲。

不少家庭都是“6 1模式”,六個大人寵一個小孩,這就很容易讓孩子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3、賣乖討巧的“兩幅面孔”

現在的孩子都很早熟,懂得用大人喜歡的樣子來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在背後又是另外一副樣子,例如《外科風雲》中的那個賣卵女孩,就是從小都對母親裝出乖巧懂事的樣子,背地裏卻叛逆得不行。

但如果父母能夠多關心一下孩子,其實就能在最開始的時候“識破”孩子的把戲,早點把他引回正道。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孩子之所以心術不正,除了自身原因之外,父母多半也脱不了干係。為了孩子的未來着想,父母應該多多關心他們,如果發現他們出現上述幾個“心術不正”的先兆,要及時糾正。

1、正視孩子的問題

以家長們最討厭的撒謊行為來看,這類孩子可能從小就是處於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因為撒謊的目的最開始主要是為了掩蓋錯誤和逃避懲罰,如果他始終知道自己是被尊重和被愛的,就會信任和依賴父母,也就不用在“闖禍”後隱瞞。

因此首先我們要正視撒謊這個事情,30%的孩子會在2歲的時候學會撒謊、50%的孩子會在3歲多的時候學會撒謊、到了4歲多,幾乎全部的孩子都會撒謊。

所以在孩子最開始的問題前,不需要像“洪水猛獸”一樣暴跳如雷,平常心去看待。

2、真誠的溝通

溝通是親子關係的橋樑,千萬不要主觀臆斷然後給孩子“下通牒”,瞭解孩子心中所想,找到不對的地方批評,鼓勵勇敢説出來的勇氣,共同的來解決問題。

3、言傳身教

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折射縮影,因此只有父母以身作則,才能將良好的品德烙印在孩子心裏,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