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幾種常見野菜,沒吃過三種不算老農村,看看你都見過嗎
第一種:黃花菜
黃花菜,又名金針菜、檸檬萱草,忘憂草,屬百合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近肉質,中下部常有紡錘狀膨大。花葶長短不一,花梗較短,花多朵,花被淡黃色、橘紅色、黑紫色;蒴果鈍三稜狀橢圓形,花果期5-9月。
黃花菜性味甘涼,有止血、消炎、清熱、利濕、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對吐血、大便帶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療效,可作為病後或產後的調補品。
第二種:蕹菜
蕹菜,是番薯屬光萼組植物。在福建、廣西、貴州、四川稱空心菜,福建稱通菜蓊、蓊菜,江蘇、四川稱藤藤菜,廣東稱通菜。
該種原產中國,現已作為一種蔬菜廣泛栽培,或有時逸為野生狀態。中國中部及南部各省常見栽培,北方比較少,宜生長於氣候温暖濕潤,土壤肥沃多濕的地方,不耐寒,遇霜凍莖、葉枯死。分佈遍及熱帶亞洲、非洲和大洋洲。除供蔬菜食用外,尚可藥用,內服解飲食中毒,外敷治骨折、腹水及無名腫毒。蕹菜也是一種比較好的飼料。
第三種:金花菜
金花菜原名南苜蔌,屬豆科植物。見載於陶宏景《名醫別錄》。嫩莖葉,又名黃花苜蓿,刺苜蓿、草頭。莖平卧或傾斜之出複葉,8 月至立春3 月陸續採收,各地有野生,亦有栽培。
江蘇蘇州等地將其嫩苗醃作菜蔬,叫醃金花菜。一名三葉菜,古稱苜蓿,原本是馬吃的,據説還是張騫出使西域從大宛帶回來的,這就是今日上海人所説的“草頭”。這種野菜現在也漸漸的成為“園蔬”了。可炒吃,如上海館子的“生煸草頭”。也稱“花苜蓿”。
第四種:紫蘇
紫蘇,別名:桂荏、白蘇、赤蘇等;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異的芳香,葉片多皺縮捲曲,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形,長4至11釐米,寬2.5至9釐米,先端長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圓鋸齒,兩面紫色或上面綠色,下表面有多數凹點狀腺鱗,葉柄長2至5釐米,紫色或紫綠色,質脆。嫩枝紫綠色,斷面中部有髓,氣清香,味微辛。
紫蘇葉能散表寒,發汗力較強,用於風寒表症,見惡寒、發熱、無汗等症,常配生薑同用;如表症兼有氣滯,有可與香附、陳皮等同用。行氣寬中紫蘇葉用於脾胃氣滯、胸悶、嘔惡。紫蘇葉是一種在中國南方湛江吳川地區廣為使用的美味的調味品,人們常常用它的葉子來做菜,它的美味經常和蛤蔞相提並論。原產中國,主要分佈於印度、緬甸、日本、朝鮮、韓國、印度尼西亞和俄羅斯等國家。中國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及台灣省均有野生種和栽培種。
第五種:薄荷
薄荷,土名叫“銀丹草”,為唇形科植物,即同屬其他乾燥全草。多生於山野濕地河旁,根莖橫生地下,多生於2100米海拔高度,但也可在3500米海拔上生長,是一種有特種經濟價值的芳香作物。
全株青氣芳香。葉對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後結暗紫棕色的小粒果。薄荷是中華常用中藥之一。它是辛涼性發汗解熱藥,治流行性感冒、頭疼、目赤、身熱、咽喉、牙牀腫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經痛、皮膚瘙癢、皮疹和濕疹等。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光棚温室採摘的薄荷又是春節餐桌上的鮮菜。清爽可口。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