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家裏的越來越橫,就像螃蟹一樣的“橫着走”。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孩子都是第一個吃到,如果説孩子貪吃或者説他不懂得尊老,應該讓長輩先吃,馬上就會在地板上哭鬧、撒潑,拉都拉不起來。但是一旦出門就完全像變了一個孩子,別的小孩搶玩具欺負自己的時候,都不敢説話、也不敢反抗,只知道哭着告狀。
這是讓很多爸爸媽媽頭疼的問題,但是爸爸媽媽們,你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家裏橫,外面慫”的性格是不是和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有關係呢?
1、父母沒有原則的妥協
“窩裏橫”孩子,很大程度上與父母沒有原則的讓步有關。
我一個閨蜜給孩子制定了一張計劃表,貼在牆上,時刻提醒家人要遵守原則。孩子在看動畫片,閨蜜提醒她,計劃表上明確規定,每天只能看一小時的電視。
孩子兩眼盯着電視,不為所動。閨蜜將電視關上。孩子瞬間大哭,爬到地下開始打滾,大聲嚎啕。怕孩子哭啞了嗓子,閨蜜不忍心哄哄,孩子見狀,更加賣力地哭鬧。閨蜜堅持了一會,實在受不了孩子的“軟磨硬泡”’,只能將電視重新打開。
孩子在家人的行為中領悟出了一個道理:只要我一哭二鬧三打滾,媽媽就會放棄原則,滿足我的要求。家人毫無底線的退讓,沒有原則的讓步,讓那張計劃表如同虛設。
2、老人沒有原則的溺愛
法國教育家盧梭説:“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孩子“窩裏橫”都是有目標的。他並不是對所有的人都“橫”,只針對溺愛自己、包容自己的人。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孩子儼然成為了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一個孩子身邊圍繞6位大人的現象並不稀奇。每次提醒他們不能這麼溺愛孩子,兩位老人總是不以為然地説:“他還是個孩子。”
我見過很多爺爺奶奶,對孩子百般寵愛,捨不得孩子受一丁點委屈。但是,這個世界並不是圍繞着某一個人轉的。當孩子出去的時候,他會發現,周圍的人並不是以他為中心,別人也不會事事順着他。這時候孩子就會感到恐懼和不安,從而變得小心翼翼,不敢輕易招惹別人。
3、孩子缺少社交技巧
現在家庭,獨生子女比較多,很多孩子每天宅在家,很少出門與同齡人交流玩耍。
在親子關係中,孩子大都處於被關注、被呵護、被照顧的地位,孩子不需要自己主動去發起或維持與父母的交往,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是恣意且被動的。
但走出家門,接觸他人或同伴,孩子首要就要面臨角色和身份的轉變,他不再是被呵護和關注的對象,而是跟交往的夥伴處於同樣平等的地位,這就需要孩子特別關注對方的反應或態度,並要提高自己的表現性或靈活性,來更好地與對方交往。
這種角色和身份的轉變,也很容易讓孩子生成“窩裏橫”的矛盾性格。
如果孩子已經有了“窩裏橫”的表現,不可以強制性地要求孩子、逼迫孩子,用上面的方法一點一點地嘗試,耐心地陪着孩子、鼓勵孩子才是最好的選擇。
孩子不可能一天就產生改變,家長要有耐心,長期的積累才能讓孩子有所改變。加油,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