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龐大良性瘤長在了三歲孩子的高危區域 團隊出戰成功卸除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健康

畸胎瘤,一種在人類生命最初始的胚胎階段就有的腫瘤,絕大多數為良性,但如果長在了異常高危的位置,也會嚴重危及生命。更何況是長在一個不足4歲孩子胸腔裏的巨大腫塊。3歲8個月的小星星(化名)就差點因為這個疾病殞命,若不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小兒外科、兒童重症監護室、麻醉科的專家組團施救。這個輾轉了多家醫院求治的孩子,最大可能是死於感染、窒息。

帶瘤生存3年8個月

良性腫瘤已佔滿孩子半個胸腔

11月8日,3歲8個月的小星星因“發熱伴咳嗽2周”入住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她在2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最高達39℃,伴咳嗽,呈刺激性乾咳。

檢查發現原來致病的元兇是胸腔內長了一個11cm的巨大腫瘤,腫瘤完全佔據了整個左側胸腔,心臟、大血管和左肺完全被擠壓到了對側。

手術前,小星星的左側胸腔已經被完全擠佔

手術後,原本被擠佔的肺、心開始迴歸正常位置。

考慮到孩子的腫瘤可能有惡性趨向,且腫瘤體過大,孩子過小,初診醫院建議前往更好的腫瘤中心內科治療,將腫瘤縮小後再手術。於是又輾轉了幾家大型醫院、腫瘤中心,可在這些機構裏,星星的腫瘤病理被確定了——良性,並不適合內科化療。“外科手術切除成為孩子的唯一希望”,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小兒外科教授劉鈞澄教授表示道。

家長抱着最後的一絲希望來到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經過全面檢查和評估,最終穿刺病理確定胸腔內巨大腫瘤,極大可能是畸胎瘤。患兒命途多舛,出生後半個月,因腸壞死行“腸切除術”,從小體弱多病,營養較差。

病重的患兒,無助的家長,巨大的腫瘤,這讓小兒外科劉鈞澄教授、佘錦標副教授和特需醫療與健康管理中心行政總監、胸外科顧勇教授百感交集:腫瘤不切除,患兒生命危險;腫瘤切除,難度太大,風險太高,患兒同樣面臨危險。面對如此複雜的病情,顧勇教授提議,組織全院多學科討論,最強大腦,羣策羣力,充分發揮中山一院的綜合實力強的優勢。

組團大作戰 11cm腫瘤被完整切除

醫務科接到顧勇教授申請後,快速組織了小兒外科劉鈞澄教授、佘錦標副教授,兒童重症監護病房(PICU)唐雯教授,放射影像科李向民教授,麻醉科李凌副教授等全院多學科大討論,大家圍繞孩子的腫物性質,能否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及圍手術期處理等診治難點進行激烈討論。最終一致認為,縱隔腫瘤診斷明確,良性可能性大,手術為唯一措施,腫瘤巨大,與胸腔大血管關係密切,圍手術期風險極高,向家屬詳細説明病情及手術風險,徵得理解同意後安排手術治療。

在手術麻醉中心大力支持下,經過了精心周全的術前準備,顧勇教授聯合小兒外科佘錦標副教授、麻醉科林世清副教授在11月13日為該患兒實行手術治療。

術中開胸探查所見真如術前討論預料,巨大腫瘤完全佔滿了左側胸腔,心臟、大血管和左肺嚴重受壓,幸運的是腫瘤包膜完整,邊界尚清,無侵犯周邊的大血管。顧勇教授帶領張水深主治醫師,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沿着腫瘤邊緣進行遊離,手術燈下的刀尖在跳動的心臟和大血管上方不斷揮舞,場面十分緊張。

最終,11公分的巨大腫瘤從小星星的胸腔被完整切除拿出,此時手術枱上的顧勇教授才深深地鬆了口氣。腫瘤雖已順利切除,然而,長時間被嚴重壓迫的左肺,尤其左下肺,能否順利復張,成為了醫療團隊關心的焦點。

林世清副教授緩慢通氣脹肺,可見萎陷成團的左下肺慢慢復張起來,全場醫護人員為這場與死神博弈的手術戰役獲得成功感到欣慰。

術後小星星被送至PICU,在唐雯教授團隊的悉心治療、精心呵護下,術後順利渡過胸腔巨大佔位手術後各種風險的高危期72小時,2天就拔除氣管插管,4天后就拔除胸腔引流管期。患兒於術後8天從兒童重症監護病房轉出至小兒外科病房。在佘錦標副教授團隊治療下,順利出院。

採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彭福祥 潘曼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