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此時天氣回暖,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此時節,養生有何重點呢?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兼治未病中心學術帶頭人、主任醫師彭康教授介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説:“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表明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也預示着冬季的乾冷天氣即將結束,氣温回升,雨水增多,地濕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雨水後,春風送暖,致病的微生物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同時,雨水季節,天氣變化不定,也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人體的適應性和抵抗力也是考驗。”彭康教授解釋説。
彭康教授指出,從傳統醫學角度而言,春季肝氣旺盛,肝主生髮,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肝氣不暢或生髮太過都容易傷脾,肝脾不調,從而導致脾胃功能的下降。特別是在在雨水節氣之後,隨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着中焦脾胃。同時濕邪留戀,難以祛除,故雨水前後在養肝疏肝的同時也應當主要養護中焦脾胃,疏肝健脾,使肝脾調和。這裏介紹幾種調理肝脾的中藥。
1.香附
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乾燥根莖,又名莎草根。始載於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名醫別錄》,迄今已有1500多年。味辛、微苦、微甘,性平。歸肝、脾三焦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調中,調經止痛的功效,本品主入肝經氣分,芳香辛行,善散肝氣之鬱結,味苦疏泄以平肝氣之橫逆,既能疏肝解鬱,又能行氣理中,防止肝氣橫逆傷脾。臨牀上,如良附丸(《良方集腋》)配伍高良薑,用治寒凝氣滯,肝氣犯胃之胃脘疼痛。本品能入脾經,有寬中、消食下氣的作用,也常用於脾胃氣滯證。本品辛行苦泄,還善於疏理肝氣,調經止痛,為婦科調經之要藥。水煎服,每日用量5-10克。
2.佛手
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乾燥果實,果實在成熟時各心皮分離,形成細長彎曲的果瓣,狀如手指,故名佛手。根、莖、葉、花、果均可入藥,味辛、苦、甘,性温;入肝、脾、胃、肺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和中,燥濕化痰的功效。本品辛行苦泄,善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治療肝鬱氣滯及肝胃不和之證。本品入脾,氣味芳香,能醒脾理氣,和中導滯,用於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嘔惡食少等。還可燥濕健脾化痰,用於久咳痰多,胸悶痛等,對老年人的氣管炎、哮喘病有明顯的緩解作用。現代研究,本品含揮發油、香豆精類化合物,主要成分有佛手內酯、檸檬內酯、橙皮苷等,佛手醇提物有擴張冠狀血管、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佛手多糖對免疫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水煎服,每日5-10克。佛手柑可製作成涼果食用。
3.香櫞
為芸香科植物枸櫞、或香櫞的成熟果實,香櫞的栽培史在中國已有二千餘年。味辛、微苦、酸,性温。歸肝、脾、胃、肺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和中,燥濕化痰的功效。本品辛散苦泄,入肝經而能疏理肝氣而止痛,用治肝鬱胸脅脹痛。氣香醒脾,入脾胃以行氣寬中,用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噯氣吞酸,嘔惡食少等。入肺而理氣寬胸,化痰止咳,用治痰多、咳嗽、胸悶等。現代研究,本品含橙皮苷、檸檬酸、蘋果酸、維生素C及揮發油等,所含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温和刺激作用,能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排除腸內積氣,並有祛痰作用。水煎服,每日5-10克。香櫞適量打成粗粉,水煮濃縮與煉蜜拌勻成膏,用治咳嗽。香櫞果實成熟後採摘下來經過簡單加工用糖煮製成香櫞蜜餞食用。
通訊員:李凱欣、朱欽文
責編:郭靜
文字校對:郭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