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日立秋,養生宜“收斂”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健康

三類人要慎“貼秋膘”

好像才剛迎來夏季的酷暑,不知不覺中今天就要立秋了。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中醫師韓曉明介紹説,中醫上講“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屬木,生長生髮;夏屬火,生長髮育;秋屬金,主收斂;冬屬水,主封藏。所以,立秋就要開始“收斂”了。進入立秋後,雖然濕氣逐漸減少,但天氣還是非常熱。針對這樣的節氣特點,日常應該如何養生呢?

防秋燥,先潤肺

秋天天氣比較乾燥,所以潤燥成為立秋後的重點,根據五行學説,五臟中的肺對應自然界的秋季,所以秋天以潤肺為主。肺在五色裏屬白,可以通過多食白色的食物來達到生津潤肺、補益肺氣之功效,比如銀耳、蜂蜜、白芝麻等。而又因肺功能在秋季處於旺盛之期,肺氣充足會影響肝,肝氣太旺則需要收斂,這時候可以選擇吃一些酸的食物去平衡身體機能,比如西紅柿、枇杷、檸檬之類的酸味果蔬。

脾胃虛,行清補

整個夏季因為天氣炎熱,人們為了補充水分而多食瓜果,這會造成夏末秋初之際脾胃處於一個虛弱的狀態,這個時期不能吃得過於寒涼,不然脾陽虧虛,原動力不足,全身氣血生化受到影響,水濕凝聚不散,容易形成外幹內濕,常常表現為舌苔白、胖大,舌體齒痕多等症狀。

除此之外,秋後的調理進補也十分必要。秋季應以清補為主,可以選擇一些滋陰潤燥的葷食類,如瘦肉、魚、雞、牛肉等。

春捂秋凍,適度鍛鍊

俗話説“春捂秋凍”,這個季節穿衣感到微涼是最好的狀態,適度的冷感可以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中醫上講,秋天人體的精氣都處於收斂內養的階段,所以運動量不宜過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過多造成陽氣損耗,可以選擇一些輕鬆平緩的運動,比如慢跑、太極、快走、瑜伽等,保持適時有度、循序漸進。也要早睡早起,早睡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

晝夜温差大,防病於未然

夏末初秋,天氣逐漸轉涼,由於晝夜之間温差增大,病菌易乘虛而入,常見的多發疾病有支氣管炎、肺氣腫、關節炎、腰肌勞損、心腦血管疾病、面癱等。因此,在秋季應注意少開空調,適當增添長袖長褲等衣物,儘量不要睡涼蓆,做到防病於未然。

■ 兩點提醒

A、立秋“啃秋”,立秋後西瓜要少吃

老南京一般認為,在立秋前一天吃西瓜“啃秋”可以不生秋痱子,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慢性胃炎專病門診主治中醫師王光銘提醒,立秋過後,西瓜漸漸歸屬於反季節水果,而且西瓜性味寒涼,立秋之後,天氣轉涼,人體消化功能下降,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貪吃涼西瓜就容易引發胃炎等胃腸道疾病或者使原來的胃病加重。

B、“貼秋膘”,三類人要悠着點

我國民間有“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以肉貼膘”)的習俗。但是專家指出,立秋“貼秋膘”要因人因地因時而異,否則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有害健康。

南京市名中醫、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醫師夏公旭介紹説,“貼秋膘”最早傳於北方,這與北方的氣候有關。而江南立秋後,天氣不會馬上轉涼,暑濕還比較重。這時人的脾胃功能仍然不是很好,如果這時“貼秋膘”,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導致濕熱積聚在胃腸中,反而更容易誘發感冒、便秘、發熱,所以在早秋進補可以説得不償失。他提醒以下三類人,“貼秋膘”要特別注意食材的選擇和“貼秋膘”的技巧。

1、脾虛患者。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慾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這類朋友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2、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熱生火,積熱於腸胃,表現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這類朋友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適量攝入苦瓜、黃瓜、冬瓜等,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3、老年人及兒童。由於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慾不振或食後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等消食、健脾的食物。

通訊員 羅鑫 楊璞 殷舒月

來源: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