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大人物。她們給予了孩子生命,帶給孩子温暖、光明和愛。
在幼年的時候,孩子們視母親為生命的全部,認為任何人都沒有媽媽重要。可等到她們進入青春期以後,母親似乎已經慢慢成為了孩子生命裏的邊緣人物,説話的分量越來越小,這是為何呢?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談起這裏,父母們就需要先來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發育特點是怎樣的:
A:青春期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二叛逆期
通常孩子在11~12歲以及15~16歲兩個階段,恰好是青春期發育的初中階段,孩子的心理波動起伏較大,其自我意識過於強烈,對獨立、他人尊重、自由、權威開始有追求,討厭他人的管束。
而在中國家庭中,很多都是媽媽教育、管束孩子偏多,這時你們就成了孩子們的反抗對象,孩子們為了彰顯自己已經成長,是一個獨立的大人,會故意忤逆甚至是疏遠媽媽。
B:青春期的小孩心理矛盾多
在發展心理學上,把青春發育期又稱之為“危機期”,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心理矛盾較多,他們其實也正在遭遇各種壓力、矛盾的衝突。
拿兩個最典型、最普遍的來舉例:
1、心理上的成人感和現實的“半成熟”狀態下的衝突
青春期的小孩,他們的生理開始慢慢發育成熟,開始慢慢接近成年人的模樣,這就導致了孩子們的心理也發生變化,開始出現“成人感”,以為自己已經成了大人。
所以要求跟成年人一樣,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重,能有充分的自由,但實際上,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都還只是“半成熟”狀態。
2、渴望“斷乳”和習慣依賴的矛盾心理衝突
青春期的小孩自我意識發展,渴望獨立,渴望心理“斷乳”,擺脱父母的掌控,可遇到複雜的事情時,又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支持,習慣性依賴父母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這些複雜矛盾的心理,往往就讓孩子的性格顯得有些陰晴不定,對待父母的態度更是好不到哪兒去。
尤其是媽媽作為教育掌權者,你們的某些行為,容易觸及到孩子敏感又脆弱的心,令孩子們避而遠之。
媽媽三種行為,容易把孩子越推越遠1、喜歡講大道理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裏面提到:
母親喜歡給孩子講大道理,本身就是在給孩子傳遞自己的育兒焦慮。
這些母親因為工作或者生活的壓力,情緒無處發泄,最終把孩子當成“垃圾桶”,對着他們發號施令,不停地講大道理,來獲得掌控別人的快樂,轉移自己的負面情緒。
結果母親的情緒被髮泄了,孩子的內心卻承受着源源不斷的焦慮。最終形成的局面為:孩子不堪重負,叛逆反抗。
而且越是愛講大道理的母親,往往越容易讓孩子心生牴觸心理,母子關係變得疏遠起來。
2、管束過嚴
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所以在媽媽們看來,世界是危險的,所以媽媽們總是提心吊膽,對孩子過多管束,希望能保護他們的安全。
殊不知,青春期的小孩自尊心格外得強,更加希望能給獨立解決問題,希望母親能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不是小朋友。
母親的過多管束,反而會令他們出現強烈的挫敗感,更加不願意向母親袒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不自覺把孩子推遠。
另外,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權威主義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心理往往容易自卑敏感,而青春期的小孩本身就容易放大情緒,你們的壓制和管束,更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3、從不認可孩子
《涼子訪談錄》中,有一期節目令人印象深刻:
一位青年女性受訪者,她從小到大都渴望得到母親的認可,可希望一直落空。
還記得之前有一次數學考試,她考了117分,離滿分就差3分,她興沖沖地回到家把好消息分享給母親,渴望得到對方的誇讚。
結果母親卻一臉冷漠地説:“還差三分呢!”
這讓女孩內心異常崩潰,覺得自己再努力有什麼用,反正在母親心裏自己永遠都差三分,這種挫敗感讓她記在現在,性格也變得自卑敏感,甚至一度抑鬱。
青春期的孩子,更是需要父母的肯定教育,你們一句輕飄飄的打擊,不僅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還可能否定了他們的未來。
尤其是本身就內向敏感的小孩,如果經常被母親打壓,很容易自暴自棄。
心理學家傑姆斯曾經説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和欣賞。”
母親的肯定,往往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前進的動力,對青春期的小孩,更要學會多肯定和讚美孩子的個人價值噢~
【今日話題】你們還有哪些應付青春期小孩的絕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