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孩子越大越喜歡“要挾”父母?
比如,動不動就哭鬧,一不如意就亂髮脾氣……
可近日,一個6歲的小男孩就用一種特別的“要挾”方式,成功地逗笑了許多網友。
因為媽媽不讓他玩手機,他氣呼呼地表示:“我要吃100個冰淇淋,把自己冰死,讓媽媽後悔!”沒想到,媽媽聽到之後並沒有生氣,反而覺得這個想法很有創意,並且給他買了120個冰淇淋。
孩子開心地看着一桌子的冰淇淋,一口氣吃掉了一整個。可吃到第二個和第三個的時候,就有點慫了,哭着對媽媽説:“你就幫我吃一個還不行嗎?你還是不是我親媽?”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跟小孩子講道理沒用,讓他自己遭次罪,就不會再這樣做了。
其實,每一位父母,可能都曾被孩子的哭鬧或其他方式“要挾”過。但父母如何處理,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只不過,這三個誤區一定要避免:
誤區一:刻意迴避
有的父母會在孩子哭鬧的時候選擇走開,或者用其他的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你如果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玩具;你看那是什麼東西,很好玩的樣子;媽媽帶你去遊樂園玩,但是你不能哭了……
其實,不管是走開,還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等孩子想起來的時候,可能還會面臨新一輪的哭鬧。
誤區二:給孩子講道理
孩子哭鬧的時候,很多家長第一時間會給孩子講道理。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發現,講道理似乎並沒有什麼用。因為孩子哭鬧的時候,根本沒有心思聽父母講了什麼。
而且,你越講道理,孩子可能哭鬧得越厲害,沒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誤區三:打罵或恐嚇
很多人都喜歡説,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不行就打兩頓。雖然是調侃,但也反應出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缺乏耐心。
而恐嚇可能會更常見。比如: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你再哭,壞人就把你抓走了……
不管是打罵還是恐嚇,雖然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但對孩子的傷害也是最大的。因為這樣做,除了讓孩子更沒有安全感之外,還容易讓孩子心生叛逆。
那麼,這也不能、那也不能,父母到底該如何面對孩子的“要挾”呢?
1、不迴避,安撫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要一走了之,也不要打罵,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重視他的感覺,從而哭鬧得更厲害。
李玫瑾教授曾提到,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要走開,因為他們哭鬧是為了試探父母的底線。既然孩子要發泄,就讓他先發泄個夠。
安靜地陪伴,或者給孩子一個擁抱,等他情緒平穩了,才能解決問題。
有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該如何緩解不良情緒。
父母此時的“不作為”,正好能夠幫助孩子將不良情緒發泄掉,讓他們意識到,哭,解決不了問題。
2、用“實踐”來代替講道理
盧梭曾説,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是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
其實,有時候跟孩子講太多道理,他們通常都聽不進去。讓他們實際經歷一次,反而能夠將經驗教訓記得很牢。
比如:
你告誡小孩子不要碰玻璃杯,但在好奇心的趨勢下,你越是阻止,孩子可能越是會趁你不注意去碰玻璃杯;
你提醒孩子不要吃太多冰的東西,可孩子也許會剋制不住自己,想吃更多的冰棒……
所以,在安全範圍內,不妨讓孩子去“實踐”一下,撞到“南牆”,他們也就知道回頭了。
有位網友説,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喝酸奶,每次只要一出門都會哭着鬧着要買。後來媽媽一咬牙買了一箱,讓她使勁喝。結果,之後的幾年時間裏,她再也不想喝酸奶了。
3、告訴孩子自己愛他,但愛是有原則的
我們常説,父母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但無條件不代表沒有原則地溺愛。
朋友説,她女兒在提各種無理的要求時,總會加上一句:“媽媽,你難道不愛我了嗎?”然後她就會心軟,滿足孩子的要求。
可這樣沒有原則的讓步和縱容,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地索要,“要挾”的手段也會越來越出格。
曾經看過一個初中生“要挾”父母説:“你們不給我買手機,我就退學,再也不讀書了。”
愛孩子,並不是無條件的滿足他。孩子越小、沒有自制力,父母越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可以和善而堅定地告訴孩子:“我愛你,但你的要求我不能滿足,因為它不合理。”
讓孩子明確自己行為的邊界,有原則、不溺愛,才是真正地對孩子好。畢竟,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今日互動:當孩子對着你大喊大叫,或者放狠話時,你會怎麼處理呢?
——END——
文| 菈媽,多平台簽約作者,喜歡閲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