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前或者是期間所出現的下腹疼痛的現象,就稱為痛經。
痛經所產生的疼痛常常呈痙攣性,位於下腹部的恥骨上,可放射到腰骶部以及大腿的內側。疼痛劇烈的時候,患者會有面色蒼白、冒冷汗、嘔吐、噁心等方面的症狀。
痛經除了跟前列腺素有關,還跟多種的疾病有關。
哪些疾病會造成痛經呢?
1、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跟炎症刺激以及激素等因素有關,這種息肉不僅會導致經期子宮充血、收縮,引發痛經,而且還會使得月經增多、經期延長或者是週期縮短。
有的患者甚至還會排出有惡臭味的血性分泌物,這些分泌物大多是因較大的息肉或者是宮頸管處的繼發感染、壞死所引起的。
對於直徑小於1釐米,患者無明顯症狀的息肉,無需進行治療,息肉就可能自然消失,不過患者需定期複查。
而對於體積較大的,有症狀或可能癌變的息肉,則需通過手術切除。手術後患者還需服用藥物,減少復發的風險。
2、子宮內膜異位
子宮內膜異位大多發生在生育年齡的女性中,癌病跟經血逆流、淋巴跟靜脈的散播、遺傳、免疫、炎症等多種因素有關。
患病者會有明顯的痛經現象,這種現象會隨病情進展逐漸加重。痛經大多會在月經開始前的1到2天出現,其中第一天最為嚴重,之後會逐漸減輕,可持續整個的經期。
另外,患者還會有月經異常、不孕、性交痛等症狀。
該病需減少、去除病灶,才能減輕或者是控制住疼痛,減少或者是預防復發的發生。
對於有明確生育要求輕度的患者,可先進行藥物後,再考慮是否需進行手術。對於無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進行子宮或者是雙附件切除手術。
3、子宮腺肌症
子宮腺疾病大多發生在30到50歲的經產婦身上,部分跟人工流產等宮腔操作有關。
當子宮的內膜侵入到子宮壁的肌肉組織中時,異位的子宮內膜就會在卵巢激素的影響下,充血腫脹、出血,致使子宮擴張,然後引起嚴重的痛經。
這種疾病針對於無症狀,無生育要求的患者,可先進行觀察。症狀較輕,有生育要求且接近絕經期者,需通過藥物來治療,如吲哚美辛栓、布洛芬等。
對於情況嚴重的患者,可根據自身具體的要求進行病灶切除、子宮內膜去除、全子宮切除、子宮動脈栓塞等手術。
術後患者需注意護理,避免感染、血栓形成、盆腔疼痛等併發症的發生。
經常痛經可能跟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息肉等疾病有關。
經常性痛經者,應該去進行全面的檢查,查明具體的原因,然後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改善痛經的症狀。
除必要治療外,患者平時還需養成好習慣,不要吃寒涼的食物,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