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時勢造英雄”,縱觀中醫文化的發展亦是如此,比如《本草綱目》這一舉世著作就是順應時勢而成書,其中有一味中藥就是李時珍成功的契機,讓李時珍決心譜寫《本草綱目》,此中藥可以燥濕化痰,善於清有形之痰、無形之痰,還善於除頑痰、老痰。
這味中藥就是天南星,源自於天南星、異葉天南星、東北天南星三種植物的植物根,最早的時候
李時珍百思不得其解,反覆核對後發現,方中用了一味叫做漏籃子的中藥,卻被誤用天南星,這是因為抓藥的人將兩種藥材混淆,而古時候信息流通慢,對藥材叫法存有偏差,名著《日華子本草》就有“漏籃子又名虎掌”的記載,就因為兩者都叫做虎掌而造成了這個失誤。
當時已有幾百年沒有重新修訂過本草類全書,李時珍早已有了編寫新典籍的打算,此事正是一個契機,讓李時珍下定決心譜寫了鉅著《本草綱目》。而這一味叫做天南星的中藥其實用途也有很多,雖然天南星有毒,但是在合理的炮製、配伍之後並沒有毒性的顯現,我們一起看一下天南星的用法益處以及如何處理它的毒性。
一、天南星除有形之痰。
在説天南星除痰的功用之前,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中醫認為的痰是一種比較廣的概念,正所謂“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説的就是痰的性質,而較為常見的痰也就是能咳出或者感覺在喉中的痰,它能看得到或者感覺得到,稱之為有形之痰。
另一種痰是存在於理論中的,比如常提到的痰蒙心竅、痰阻經絡等等,這些看不到只存在於理論中的痰稱之為無形之痰。中醫認為兩者的生成是同源的,但是表現卻有所差距,比如有形之痰多伴有喘咳,更多的與肺有關。而天南星辛温而燥,可以燥濕化痰。
尤其是頑痰、老痰,普通容易祛除的痰一般用毒性小或者沒有毒的中藥,而其中甚者用到半夏,半夏的除痰之功可以説是首屈一指,但是天南星化痰之力功似半夏而温燥更強,因此祛痰作用可以説是更強。
因此頑固之痰伴有喘咳胸中悶的人,可用天南星、半夏、枳實,用以燥濕化痰,驅逐胸中年久的頑痰;痰多日久而濕痰壅滯,咳嗽痰多而白的特點,可用天南星、陳皮、半夏配伍;寒痰而咳嗽,痰的特點是清晰而白,可用天南星配伍肉桂、半夏;痰存在久了則可能鬱久化熱,從而表現出痰熱咳嗽,可用天南星、黃芩、瓜蔞來清熱化痰。
二、天南星除無形之痰。
無形之痰的範圍比較廣,與各臟腑、經絡均有一定的關聯,天南星專走經絡,善於祛除風痰而能止痙,因此最為常用的是三種表現。風與痰夾雜在頭的位置,則會阻礙頭腦中的清陽之氣,表現特點正如《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中敍述的那樣,“風痰閉壅眩暈,必胸膈痞塞,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煩悶而發。”
比較常用的應對方法是天南星、半夏、天麻的組合,若是風痰眩暈而頭痛不可忍受者,可以選用大一點的天南星去皮之後與炒茴香各等分,一起研磨成細粉,加入少許的食鹽混合後加淡醋打成糊,搓成丸壯就可以用了,這個方法出自於《魏氏家藏方》,以“上清”為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進一步瞭解。
風痰除了停留在頭的位置,還可能停留在經絡,這種情況下都是需要專業人士來應用,因為其表現就是半身不遂、手足滿目、口眼歪斜,本着學術交流的態度我簡單説一下,天南星、半夏、川烏、白附子的配伍方式,適合於卒中而不知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咽喉有聲、痰氣上壅之人,不論寒熱、不論內傷息怒,或六脈沉浮,或指下浮盛,皆可用之。
三、天南星之毒的表現和解毒方法。
當前一般情況下不會使用生天南星,因為它的毒性較大,但是同科屬的植物魔芋可以食用,卻在外形上與天南星相似,甚至極少數的人會把天南星誤認為是芋頭,因此存在誤食的肯能,誤食後一般輕者喉嚨中有燒灼感,口舌感覺麻木、流涎、張口困難;甚者影響生命;即使單純的皮膚接觸生天南星也會有癢、麻木的表現。
解毒的方法雖然自古有之,但是還是建議發現後第一時間聯繫專業人士,尋求醫師的幫助,古人的解毒方法是生薑汁一百毫升直接喝下,之後每間隔四小時喝五毫升;第二種方法是生薑、防風、甘草煮水後一般漱口一般喝下;第三種方法是白礬研碎成末後衝下;第四種方法是食醋三十至六十毫升兩份,一份漱口,一份喝下;若是皮膚上碰觸生天南星,可用水或者稀醋來沖洗。
由此可見,白礬、生薑、甘草都可以解天南星之毒,因此當前使用的天南星都是經過這一類輔料炮製後的,即不改變其藥用價值,又可以降低毒性。雖然如此,但也是因為天南星辛燥有毒的特點決定,陰虛燥咳之人、熱極生風之人以及準媽媽不可用天南星或者含有其成分的東西,這一點望大家能瞭解並記住。
天南星雖然是有毒之物,但是中醫“以毒攻毒”的策略也用它做出很大的貢獻,李時珍譜寫《本草綱目》也是以它為契機,其實不論中藥材有毒無毒,合理的運用最關鍵,合理的炮製、配伍從而消除毒性也是中醫傳承者們需要學會的手段,若沒有合理運用,養生之物也可能不利於健康,因此養生需要多學多瞭解,多聽聽專業人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