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橘白
有了寶寶以後,大部分父母都會陷入一種焦慮,叫“缺鈣焦慮症”。
“鄰居説孩子頭髮少是缺鈣,真的要補嗎?”
“母嬰店的人説寶寶走路晚是缺鈣,靠譜嗎?”
“孩子晚上出汗多,老人説缺鈣,要補嗎?”
新手爸媽本來就緊張,周圍的“關心”再變多,大家就更慌了。
寶寶的那些“異樣”,到底是不是缺鈣?要不要給孩子補鈣?補鈣時有哪些坑需要注意?……
別急,今天咱們來一一説清楚。
本文由三甲醫院主治醫師、兒科醫生孫方舟審核發佈。
1、枕禿
鄰居家寶寶剛出生時,睡覺總不安穩,後腦勺的頭髮禿了一圈。
本以為是缺鈣,去了醫院才發現,其實是頭皮濕疹。寶寶瘙癢難忍,腦袋就總是在枕頭、牀單上摩擦,才導致脱髮。
新生兒或嬰兒每天睡眠時間長,後腦總是平躺在牀面上,頭皮總是摩擦枕頭,頭髮容易被磨掉,孩子再因出汗發癢來回摩擦,也就出現了“枕禿”。
枕禿只是寶寶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隨着孩子長大,頭髮也會重新長出,與缺鈣沒什麼關係。
2、夜裏入睡出汗多
處於生長期的孩子,新陳代謝旺盛,出汗多很正常。
特別是3歲以內的寶寶,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睡着後的幾個小時內,很容易有出汗現象。
還有部分孩子,白天玩得太嗨,晚上睡覺也容易出汗。
因為小寶寶本身的基礎代謝率高,不活動時產生的熱量就比成年人多,同時,交感神經又比成人旺盛,所以,成年人不出汗的情況下,小孩也會出汗。
當然,因缺鈣導致的佝僂病,也會有出汗多的情況,但也不是由缺鈣這一種情況引發的,是多種症狀引起的。
所以,單憑“出汗多”的症狀,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甩鍋給“缺鈣”的。
3、生長痛
學齡前的寶寶常常會喊“腿疼”,老話常説這是在長身體,“要補鈣了”。
但實際上這種觀點是錯的。
生長痛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主要是由於寶寶骨骼和肌肉的生長髮育速度不協調而引發的“肌肉牽拉疼痛”。
所以,生長痛,痛的不是骨骼,而是肌肉肌腱,跟缺鈣沒有半毛錢關係。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孩子白天活動量大,體內乳酸堆積,這也會加重腿部疼痛情況。
當孩子生長痛時,家長也不用着急就醫,可以通過轉移孩子注意力、用熱毛巾熱敷、按摩來緩解痛感。
減少白天活動量、尤其劇烈運動,也是不錯的方法。
4、夜鬧、易醒
寶寶為什麼睡覺時容易驚醒?這還真不能輕易下結論,因為影響他們睡眠的因素太多了。
比如,出現餓了、渴了、嘴裏長牙不舒服等生理原因,會導致孩子夜裏驚醒;
父母一見寶寶醒了就抱起、餵奶,沒有養成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也會導致寶寶更容易夜醒;
還有可能是病理性原因,比如腸絞痛、濕疹、尿布性皮炎等常見疾病……
總之,原因很多,如果孩子長期鬧覺,一定要讓專業醫生檢查原因,然後再對症治療。想靠補鈣解決是行不通的。
想判斷孩子是否缺鈣?
這兩個坑千萬別踩
昨天中午,同事特別焦慮地説,5個月大的孩子,體檢測出缺鈣。
“不應該呀,6個月前的孩子,只要吃奶正常,一般都不會缺鈣呀?”一位有註冊營養師資格證的同事回應。
“可是,醫院測完骨密度和血鈣檢查,結果顯示缺鈣,我能不補嗎?”
“不補!”
同事為什麼這樣建議呢?
因為用這兩項檢查判斷寶寶是否缺鈣,本身是在交智商税!
1、骨密度是針對成人的檢測,不適用於兒童
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兒童骨密度測量的標準數值;
中華醫學會建議進行行骨密度檢查的人羣中,也從未提及兒童。
對兒童來説,這項檢測本身就沒啥參考價值。
而且,影響測量結果的因素太多了。
醫院的儀器不同、測量骨密度的位置不同、醫生的操作手法不同,甚至用的儀器方式不同,都會導致測量的結果出現偏差。
更何況,孩子的骨骼狀態和成年人大不相同。
成年人的骨骼已經鈣化,骨密度測量可以有效評估骨骼的含鈣量;但對於寶寶來説,骨骼基本都是鈣化不全的狀態。
也就是説,骨骼中鈣質正在沉積增多的過程中,骨密度偏低,反而説明,兒童骨骼正在明顯生長。
所以,這樣的檢測,根本不能準確反映孩子骨鈣代謝的情況。
2、測血鈣判斷是否缺鈣,更不靠譜!
人體99%的鈣都在骨骼種,只有1%的鈣遊離在組織液和血液中。
當血液中的鈣含量不足時,受到生長激素、降鈣素、甲狀腺激素等激素的調節,骨骼中的鈣會自動遊離出一部分補充到血液中來。
也就是説,即使寶寶缺鈣了,血液中的鈣含量也不會發生什麼變化。
用測血鈣的方式來判斷寶寶是否缺鈣,着實荒謬。
所以,到底該如何判斷孩子缺不缺鈣呢?
孩子缺不缺鈣,3 招教你判斷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孩子每天的鈣攝入量和所需的量進行對比。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年齡段不同,孩子所需要攝入的鈣含量也不同:
- 0—6個月:200mg/d
一般來説,每600ml母乳中就含有200mg鈣了,所以6個月內的寶寶每日喝母乳就足以滿足身體所需的鈣含量。
根據《全球嬰兒配方奶標準則》顯示,每1000ml的配方奶應含330~940mg鈣。
喝配方奶的寶寶,即便喝最低版本的配方奶,也能達到每日所需的鈣標準。
- 7—12個月:250mg/d
這個階段寶寶消化固體食物的能力逐漸增強,但還處於嘗試和適應各種食物的階段,所以食物搭配還是以奶為主,再配以輔食。
每天保證600ml的奶量,逐漸增加輔食的數量,比如穀物、水果、蔬菜等。
輔食可以安排在兩餐之間,讓寶寶養成補充營養的良好飲食習慣。
- 1—3歲:600mg/d
到了1歲以後,寶寶攝入鈣的來源就更多了:奶類、綠葉蔬菜、豆製品、堅果類等等。
只要飲食均衡,葷素搭配,孩子完全可以從食物中獲得足夠的鈣。
所以,市面上流通的很多補鈣劑其實並不實用。
國際上各大兒科組織機構真正建議嬰幼兒每日補充的營養素,只有維生素D。
維生素D能夠促進人體對鈣和磷的吸收,但是不僅母乳中含量少,輔食中能夠獲取的也非常有限。
中國營養學會2015年發佈的《0~6月齡內母乳餵養指南》中曾明確提出:嬰兒出生足月後就應每日補充維生素D 400IU(≈0.01mg);
只要寶寶正常吃奶、正常添加輔食,同時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寶寶想缺鈣都難。
一旦補錯,還可能補成“缺鈣”
補鈣靠“吃”,缺鈣,也得怪“吃”。
老話説,葷素搭配,健康常備。可是很多家長給孩子的飲食,都恰恰踩中了補鈣的“雷區”,導致孩子體內的鈣,越補越缺。
雷區一:骨頭湯、魚湯能補鈣
大錯特錯啦!骨頭確實含鈣量豐富,但是骨頭湯非但不補鈣,反而會使孩子發胖長肉。
一來,骨頭裏的鈣,不是人體所能夠吸收的遊離鈣;
二來,骨頭湯燉久了,融進湯裏的都是脂肪和調料中的鹽。
有研究測定,每100ml的骨頭湯中的含鈣量只有6—30mg,而同樣多的牛奶中的含鈣量則高達105mg。
所以,給孩子補鈣,還是放棄骨頭湯吧!因為最終喝進去的都是“油脂”啊!
雷區二:高鈣零食
要説最近最火的高鈣零食,大概非奶酪棒莫屬,因為奶酪棒中的鈣含量是牛奶的3倍。
這確實是真的,但是,奶酪棒的熱量也是牛奶的4倍多,脂肪含量更是6倍多,而蛋白質僅僅只有2倍。
不止奶酪棒,很多高鈣零食為了迎合兒童的口味,含糖、含食用香精、含食物添加劑、鹽量(刪掉,含鹽量不高)都會比較高。
吃到最後,孩子體內所需鈣沒有補多少,反而會因肥胖、重口等出現健康問題,得不償失。
雷區三:蝦皮
蝦皮的含鈣量確實很高,但吸收率和實際的攝入量卻並不高。
有研究顯示,100g蝦皮中含鈉5057mg,過高的鈉不僅影響孩子體內的微量元素平衡,還會影響鈣的吸收、加重嬰幼兒的肝腎負擔。
補鈣食品千千萬,何必糾結這一支?
而我們膳食中,對孩子真正有益的補鈣食品主要是以下四類:
奶類和奶製品:純牛奶、酸奶、奶酪等;大豆和豆製品:大豆、豆腐、豆乾等;深綠色的葉菜:小油菜、白菜、芥藍、花菜等;堅果類、芝麻醬、蝦貝類等。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悉心照料。小小的“補鈣”中也藴含着諸多學問,更需要父母細心、耐心的對待。
畢竟,父母多一些準備,孩子的未來就多一分保障。健康快樂,就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期望。
參考資料:
1.裴洪崗《如何維護孩子骨骼健康:美國兒科學會優化兒童和青少年骨骼健康指南的解讀》
2.中國營養學會2015年發佈的《0~6月齡內母乳餵養指南》
3.《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4.林衍《中國式補鈣:大補還是大傷?》中國青年報,2012
——End——
作者:橘白,最普通又最香甜的中藥。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