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
2021年08月23日
星期一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説:“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温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温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處暑
養生早知道
1
每天多睡一小時
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
每日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鋭。
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
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
2
早睡早起 多伸懶腰解乏
秋意漸濃,人體代謝較夏季慢,機體開始進入休整階段,常感睡意連綿,即為“秋乏”。緩解“秋乏”,除了
保證充足睡眠,早睡早起,
還可從飲食調理着手。少吃油膩的肉食,多吃西紅柿、葡萄、梨等
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平時
多伸懶腰
,也有解秋乏的效果。伸懶腰能適當增加對心肺的擠壓,促進心臟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處暑可適當選擇慢跑、爬山、散步、太極拳等運動,可以消耗體內多餘的熱量,排泄多餘的水分,達到
清熱除濕
的目的。
3
多開窗少開空調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開空調。秋季養生注意事項中指出,秋季儘量多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盪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室內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斑馬葉橡皮樹、文竹等綠色植物,可以調節室內空氣,增加氧含量。
綠蘿這類葉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養在卧室內,使空氣濕度保持在最佳狀態。客廳適宜養植常春藤、無花果、豬籠草等。
一起吃。
4
護理好臍部
處暑節氣過後,天氣漸涼,人們也開始從防暑降温逐漸過渡到防寒保暖上來。
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因此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並且最容易穿透彌散。
若防護不當,比如晚上睡覺暴露腹部,或者年輕愛美的女孩穿露臍裝,寒氣都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
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而嘔吐,如果天長日久,寒氣逐漸積聚在小腹部位,還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
5
健脾、清熱、利濕
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喝白開水
,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功效的食物,如山藥、冬瓜、黃瓜、空心菜、藕、鮮蓮子等。一般油膩、煎炸、辛辣的食物,以及粘滯肥膩之物,都屬於
濕熱範疇
。如果無節制地胡吃海塞,腸胃內的食物無法得到及時處理,就會出現
口氣重、喉嚨痛
等濕熱表現。
祛濕清熱後要通過健脾來治本,可吃
龍眼配稀飯
補充熱量。龍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滋補養氣的作用。吃法就是剝一碗龍眼,混着稀飯一起吃。
6
三個改變 巧對多事之秋
1)
常吃養胃食物
秋季消化道疾病高發,頻繁吃肥甘厚味的食物會給脆弱的腸胃“
雪上加霜
”。不妨多吃些養胃食物,比如南瓜、小米、圓白菜、木瓜等。酸奶、豆豉等發酵食物
營養豐富且易消化
,同樣適合此時食用。
2)
用薯類代替部分精白米麪
薯類食物富含B族維生素和鉀、鎂等礦物質,膳食纖維也較豐富,且有研究表明,它們作為主食有利於
預防高血壓等慢性病
。秋季是薯類出產旺季,可用山藥、芋頭、土豆、紅薯等替代精白米麪。
3)
每天吃一小把堅果
俗話説“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秋季也是食用花生、核桃、榛子、杏仁等堅果的好時候。常吃能
呵護心臟健康
,獲取維生素E和多種微量元素。但入秋後氣候日益乾燥,吃多了炒乾的堅果嗓子會不舒服,
建議
選擇原味生食、五香煮或微烤的口味。
處暑
吃什麼
1
解乏寧心神 - 百合銀耳粥
原料:
銀耳、百合、大米、冰糖。
做法:
銀耳10g、百合50g、大米100g,冰糖適量,煮粥即可。
功效:
百合:
清心潤肺、滋陰寧神,可減輕心悸、煩躁和失眠等症狀。
銀耳:
味甘淡性平,歸肺、胃經,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兩者一起食用正是對抗秋乏的佳品。
2
祛濕護脾胃 - 青椒拌豆腐
在暑濕將退未退的這段時間,脾胃仍為其所困,功能較弱,養生應講求平補、淡補,注意固護脾胃,防止食積。
原料:
豆腐1塊,青椒3個,香菜10克,香油、鹽、味精適量。
做法:
將豆腐用開水燙透,撈出晾涼,切小塊;
青椒用開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
將豆腐、青椒、香菜及香油、鹽、味精等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
益氣寬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尤其適合食慾不振的人。
3
潤肺健脾 - 百合鴨
原料:
鴨子、百合少許、芡實少許、姜8片、鹽依照個人口味放入。
做法:
將百合和芡實洗淨,將宰好的鴨子切塊,汆水撈起;
清水倒入燉盅煮沸,放入所有材料;
燉兩個小時,放鹽調味就完成了。
功效:
百合:
味甘微苦,有清火潤肺、清心安神之用,還對秋季氣候乾燥引起的多種季節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鴨肉:
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還兼具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咳息驚等功效;以百合燉鴨,醇香清潤,又可清潤身體,非常適宜此時節食用。
處暑
艾灸
1、防秋燥
處暑已有秋燥。處暑代表暑氣的結束,緊接着就要迎來秋燥,所以處暑也兼備秋季“燥”的特點。多感喉嚨幹癢、皮膚乾澀、口腔乾燥、爛嘴角、喉嚨疼痛、流鼻血、乾咳和便秘等。可多食滋陰潤肺食物:雜糧粥、紅棗粥、紫薯粥、蓮子銀耳粥、瘦肉粥、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
處暑後,天氣逐漸變得乾燥,易產生咳嗽少痰、咽乾不適、鼻燥口乾、手腳心熱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因此,此節氣宜選灸大椎、腎俞、肺俞、風門、太溪穴、神闕、關元、湧泉、合谷等穴清肺、滋陰潤燥。
大椎穴
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第1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8頸神經後支。
風門穴
人體風門穴位於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神闕穴
臍中部,即肚臍眼處
關元穴
位於臍下三寸處。
湧泉穴
位於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
合谷穴
拇、食兩指張開,以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當虎口與第一、二掌骨結合部連線的中點;拇、食指合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即是。
2、強正氣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中醫養生講究順應天序,處暑養生注重調補脾腎,順應陰陽之氣的變化不但可以保持秋季健康,還可以起到消除夏季的火熱為冬季儲備能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