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會有一些"故意"行為,別以為孩子在氣你,該學會反思了

今日問題:孩子的"故意"行為,並非是想氣你

朋友小雅的兒子傑傑今年4歲了,小雅發現傑傑最近總是故意把手放進嘴巴里吃,明明傑傑從小都不會吃手指,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突然喜歡上了吃手,説了好幾次不能吃手,手上有細菌,而且會影響牙齒的發育,但是傑傑就是不聽,還非常喜歡在小雅的眼皮底下吃手。傑傑這樣的行為讓小雅很不解。

通過私底下的詢問,傑傑告訴小編,因為有一次看到媽媽對着領居家在吃手的弟弟説:"會吃手手了,真可愛,看着就想讓人抱一抱。"而媽媽很久沒有抱傑傑了,所以在媽媽面前吃手,想讓媽媽也抱一抱自己。

孩子通常有哪些故意行為,家長是否發現?

1.故意去弄髒衣服

明明告訴孩子無數次,衣服乾淨整潔才衞生,不能弄髒衣服,但沒過多久衣服還是髒了。比如説,在孩子畫畫的時候,在畫畫前,即使説好了,畫筆不能畫到衣服上,甚至還威脅了説如果畫在衣服上就不給玩了。答應得好好的,可結果沒過多久,一個身上五顏六色的孩子就出現在面前。注意觀察的父母就會發現,那些喜歡"故意搗蛋"的孩子身上的顏料並不是不小心蹭上去的,而是孩子故意畫上去的。

2.故意弄亂玩具

家有"搗蛋"孩子的家長就會知道,不管和孩子一起收拾多少次玩具,即使威脅孩子再不收拾玩具,就要把玩具全丟了。不用過多久都會看到,辛苦收拾好的玩具,一下子又變得亂七八糟的了,如果這時喊孩子收拾玩具,孩子非但不會收拾,而是會對家長説不想收拾,甚至還會把玩具弄得更亂。

3.故意喊疼

有一些孩子,在家長忙着工作的時候,總是愛搗亂,一會喊腳痛,一會喊手痛,還非得湊到 家長的跟前要抱抱或者吹吹。即使家長很和藹地説:"爸爸在工作呢,等我忙完了再給你吹吹好嗎?"可孩子還是會不依不饒地鬧着:"不要,我現在就要抱抱。"其實孩子的身體並不痛,但他就是要家長安慰一番才心滿意足。

4.故意裝病

有些孩子除了會故意喊痛以外,還會故意裝病。特別是那些平時父母都忙於工作,只有生病了才能得到父母陪伴照顧的孩子。這些孩子為了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愛,即使沒有病也會裝病,甚至是故意千方百計地讓自己感冒發燒。像傑傑就試過,有一次,為了能讓出差的媽媽早點回家陪自己,在冬天故意脱了衣服泡冷水,當奶奶發現的時候,傑傑已經凍得全身發抖,即使立刻喝了薑湯,傑傑還是發燒了。媽媽回來嚴厲批評傑傑的時候,傑傑什麼也不説,只是倔強地咬着小嘴掉眼淚。

為什麼孩子總會出現這些"故意"的行為?

1.想得到家長的關心和在乎

很多家長或許會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所以趁着孩子小的時候多拼搏,爭取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等孩子長大以後再好好陪伴。可是實際上,孩子是很敏感的,哪怕是幾個月的寶寶,如果寶寶感覺到他哭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擁抱,那麼在他想要抱抱的時候就會一直哭,直到抱起孩子為止。

而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也一樣,如果在乖巧聽話的時候得不到能滿足需要的關注和在乎,而在調皮搗蛋的時候能得到家長的情緒反饋,那麼孩子就會樂此不疲地用,認為找到方法引起家長的注意。

2.對社交的一種迫切追求

而有些孩子喜歡在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進行搗亂,往往這個時候家長會一邊不好意思地道歉,一邊嚴厲地批評孩子,以為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喜歡小朋友一起玩。其實恰恰相反,這是孩子迫切地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表現。只是,孩子不懂怎麼去社交,誤以為進行搗亂就能得到所有人的關注,別人會覺得他很厲害,進而跟自己一起玩,甚至孩子把搗亂當作一種跟別人一起玩的小遊戲。

比如説,傑傑在小區的沙池裏玩,看到別的小朋友一起堆了一個很漂亮的沙堡玩得很開心,他羨慕地看了很久,也想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於是衝過去,一腳踩壞了沙堡,還哈哈大笑,以為能夠得到小朋友們的崇拜,心裏想:"看我多厲害啊,你們堆了那麼久的沙堡,我一腳就能踩壞了"。但是收穫的是小朋友的責怪和媽媽的批評,像傑傑一樣的小朋友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那麼將會發展成為以破壞別人的勞動成果為樂趣的社交方式。

3.探索別人的底線

因為長期缺乏關注與陪伴,有的孩子就會以探索別人對自己的忍耐度來衡量對自己的關心有多少。比如,傑傑明明知道吃手是不對的,但還是一而再地吃手,一方面是期待媽媽能覺得他可愛,會抱一抱他,一方面是在試探媽媽對他"不懂事"行為的忍耐底線在哪裏。

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1.安撫式的批評

在孩子搗亂的時候,有些家長很容易因為畫面的衝擊而產生急躁的情緒,進而很嚴厲地批評孩子,期望這樣孩子可以記住錯誤改過,可實際上這樣的效果並不好。如果家長能夠用温和的語氣和孩子溝通,引導他自己説出錯誤在哪,這樣安撫式的批評更能讓孩子接受。

比如説,當孩子打擾家長工作時,家長可以耐心地和孩子解釋自己正在忙,等忙完了才有時間一起玩。引導孩子思考他搗亂父母工作的行為對不對,能不能讓人喜歡。並引導孩子自己説出怎麼做才能讓人喜歡,能讓父母很快地陪他一起玩。這樣做比嚴厲地責罵孩子"不要鬧了"更能讓孩子耐心地在一旁等候父母工作結束。

2.提高陪伴的質量

家長在不忙的時候應該放下手機,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家長容易因為迷戀手機而答不上孩子的話時,孩子會認為家長的陪伴很敷衍,進而產生不滿的情緒,甚至會因此漸漸地疏遠家長。

陪伴孩子的時候,就要和孩子一起體驗他的世界,如果總是單一地和孩子聊天或者坐在一邊看孩子玩玩具的話,很快就會讓孩子感覺到枯燥乏味,讓陪伴的質量大打折扣。

在陪伴孩子時善用親密的肢體語言,陪伴孩子的時候表情不要太嚴肅,這樣會讓孩子誤以為你不喜歡陪他玩而委屈。多對孩子微笑,在陪玩的時候,儘量讓自己成為孩子的真正的玩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長輩。在適當的時候即使只是摸摸孩子的頭或者給孩子一個擁抱都能讓孩子開心一整天。

育兒啓迪:

當孩子常常出現"故意"行為時,並非孩子想氣家長,而是因為孩子缺少關注與陪伴了。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年期,家長的陪伴簡直就是寶貴的財富。用心去陪伴孩子吧,他們為了引起你的注意可是煞費苦心,不要辜負他們的愛意,要好好溝通,讓孩子得到無條件的支持。

每日一問:您家裏也有一個愛和您作對的寶寶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33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總是會有一些"故意"行為,別以為孩子在氣你,該學會反思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