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再愛孩子,也要讓他吃這四種苦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健康

《戰國策》説: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

父母之疼愛子女,不應該只體現在一時的溺愛上,而是應該為其計劃長遠,讓孩子能在離開父母的庇護之後,依舊可以很好的生活。

作家屠格涅夫説: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

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

有遠見的父母,即使再愛孩子,也捨得他承受這4種苦。

獨立的苦

孩子在身邊的時候,沒有教會孩子獨立,等到孩子走遠了,就不得不吃“不獨立”的苦。

清華大學社科院院長彭凱平説:

真正的教養不是在温室裏栽培植物,而是幫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時教會他們獨自面對世界。

但父母往往愛子心切,常常説:你只管學習就好了,其他的不用擔心。

於是事事替孩子做,事事替孩子着想,這並不能説錯,但父母能養孩子一輩子嗎?

如果不能,不如放手,教會孩子獨立,讓他有能力、有勇氣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這樣即使有天失去了父母這樣強有力的後盾,孩子也可以沿着原本的生活軌道,繼續前行。

讀書的苦

年少輕狂,總覺得讀書是這個世界上最苦的事情,慢慢走過那個年齡段才意識到,讀書是世上最好走的路。

前幾天看北大、清華的招生宣傳片,內心觸動很深。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也好想告訴當年那個覺得讀書苦的自己:再努力一把,考個更好的學校,這真得不一樣。

孩子無知,但父母是過來人。

在孩子想偷懶的時候,逼他一把,在他想放棄的時候,鼓勵他一下,總有一天,他會感謝今天為讀書吃的苦。

成長的苦

本質上,每個人都是相似的,對於困難或者需要吃苦的事情,都會本能的抗拒和逃避,小孩子也不例外。

但當他們走過那段痛苦的時光,收穫新的機遇之後,往往會感謝當時那個充滿勇氣出發的自己和嚴厲的父母。

《銀魂》裏説:在成功的路上,沒有任何捷徑和技巧,而唯一能夠到達終點的秘訣就是——永不放棄,筆直向前!

為成長吃的苦,終會蜕變成蝶。

生活的苦

吃過苦的孩子,懂得生活的不容易,明白一餐一飯皆來之不易。

他們對於生活的印象,不再侷限於課本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而是切切實實的基於當下的經歷。

吃過苦的孩子,更珍惜當下的生活。

他們懂得感恩,更能體諒父母的不容易,也更加堅韌,遇到困難時,他們也要比同齡人更加堅強。

張愛玲説,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句話對於孩子同樣適用。

教他們生活之苦,帶他們體悟生活的酸甜苦辣,這樣他們自然明白一切的來之不易。

楊絳先生説: 如要鍛鍊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世上沒有白吃的苦,今天吃的苦,都鋪成了明天更好走的路。

千萬別在該吃苦的年紀,讓孩子選擇安逸,捨得讓孩子吃苦,才能收穫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