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90後成為父母之後,才明白父母帶娃有多不容易。
尤其當孩子出現撒潑打滾、無理取鬧等情況,一下子就想起自己的小時候,心中暗道:不妙!如果這時候心軟滿足孩子的要求,將來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因此,大多數90後父母的做法是:任由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他們在一旁“冷眼旁觀”。
就如下面這個畫面:
孩子鬧着要買玩具,在地上滾來滾去,還“威脅”媽媽道:“不買我就不走了!”然而,媽媽毫不心軟,隔着3米遠的距離跟孩子“對峙”:你鬧任你鬧,心軟算我輸!
最後,孩子發現這一招對媽媽一點都沒用,只好灰溜溜地爬起來,跟着媽媽回家去。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同款”經歷的家長紛紛在網上分享了自己“對付”娃的做法。
有一位家長表示:“如果沒人理他,孩子自己就識趣地爬起來了!”
還有一位家長説道:“不但不生氣,還笑着拍個照,給他留下黑歷史!”
也有家長開玩笑説:“我就靜靜地看着他表演!”
網友們紛紛調侃:“時代變了,人類幼崽不好混了!”“小樣!這些都是我們玩剩下的!”
90後父母的“硬核”育兒觀
“熊孩子”常被人詬病,而這大多是父母溺愛孩子造成的。但如今,“慣着孩子”已逐漸成為過去時。
溺愛、袒護孩子的大多數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較為年長的父母。而年輕的父母,深知溺愛孩子的危害,在育兒的道路上,跟自己的父母走截然不同的路子。
因此,年輕的父母常與老人在孩子的問題上起衝突。
比如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時候,老人看見孩子慢吞吞、做不好,就會接過來幫着孩子做;而年輕的父母往往置之不理,還攔住老人不要凡事都幫着孩子。
90後父母的育兒觀講究3個字:快、準、狠
①快:更新育兒觀念
年輕父母更容易接受新觀念。比如給孩子睡扁頭,在老一輩人的傳統觀念裏覺得好看,是一臉福氣相。但在年輕人的審美里,圓頭才更好看,而且對大腦發育更好。
父母學習和接受新的育兒觀念,堅持自己的原則,避免孩子遭受用生薑擦頭皮、捏鼻樑、綁腿等陳舊陋習的危害,能夠健康成長。
②準:直擊問題本質
當孩子犯錯誤了,家裏的長輩往往會出面袒護孩子,説着“孩子還小、不懂事”等慣用理由。而年輕的父母不以這些為藉口,更直擊問題本質,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了。
正因為孩子不懂事,父母更要趁早給他樹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避免孩子形成任性、霸道和自我等不好的性格。
③狠:堅守底線原則
“哭”可以説是孩子的殺手鐧,只要孩子一哭,很多父母就沒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李玫瑾教授講過“四個不要”的辦法:不要打、不要罵、不要説教和不要走開。
此時跟孩子講道理是沒用的,等情緒穩定下來再好好安撫,但仍然不能滿足他的無理要求。父母要堅守底線和原則,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來。
但也有人認為:“這樣會不會太冷漠了!孩子哭得好傷心,實在不忍心啊。”還有人擔心:“孩子以後會不會討厭父母呢?”
其實,重要的是父母不要離開孩子的視線,讓孩子知道你沒有拋棄他。等他哭累了之後,父母也要及時回應和安撫孩子。
這種做法在心理學上叫做“消退法”,是通過撤銷引發不良行為的強化因素,促使這些行為減少的方法。
與嬰兒時期的哭鬧不同,3歲以上的孩子發脾氣、哭鬧常常帶有目的性。這時候父母無論訓斥還是哄他,都是一種“強化作用”,導致孩子變本加厲,一次一次試探父母的底線。
如果父母不予理睬,那麼孩子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管用的,就不再自討沒趣,減少這種行為發生的頻率。
年輕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不會過分溺愛和隨意打罵孩子,而是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減少不良行為。
父母利用“正負強化作用”管教孩子
“消退法”的原理來自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也被稱為“斯金納箱”。
斯金納將一隻小白鼠放進一個設置了特殊裝置的箱子,小白鼠可以在裏面自由活動,當它碰到槓桿的時候,就會有食物掉落、噴水、光照、電擊等情況發生。
在混亂狀態下,小白鼠逐漸知道觸碰槓桿能獲得食物和水,就會增加觸碰的頻率;另一方面,在電擊環境下,知道觸碰槓桿會受傷,也會減少觸碰的頻率。
斯金納通過實驗提出了一個“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他認為行為發生變化的條件與強化作用有關,並且強化作用又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父母可以利用“正負強化作用”,刺激孩子重複的正確行為,以養成良好習慣;同時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改掉壞習慣。
正強化作用:
通過增加令孩子感到“愉悦”的刺激,以增加正確行為出現的概率。
例如“寫完作業可以玩一個小時遊戲”,玩遊戲是孩子喜歡的事情,增加了“愉悦刺激”,孩子就會積極地完成作業。
負強化作用:
通過撤銷令孩子感到“厭惡”的刺激,以增加正確行為出現的概率。
例如因為孩子不想上學,家長帶孩子去撿垃圾。一天之後跟孩子商量:“要是你明天好好上學,我們就不去撿垃圾了!”
此時,“撿垃圾”成為了孩子不喜歡的事情,撤銷了“厭惡刺激”,孩子心甘情願地去上學。
可見,“強化”一定意義上也叫“獎賞”,除了物質性的強化物,父母對孩子的表揚、鼓勵等都是“愉悦刺激”。與之相對的是“懲罰”,這是大多數父母常用的方式。
“正懲罰”通過增加“厭惡刺激”令孩子減少不良行為。比如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打罵。
“負懲罰”通過減少“愉悦刺激”,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沒收零花錢、不許玩遊戲等。
可見,強化和懲罰是兩種極為不同的方式。但斯金納認為,人類對獎賞的積極反應優於對懲罰的消極反應。
相信家長們也發現,懲罰對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效果並不好。一旦“厭惡刺激”停止,孩子可能會立即恢復原來的狀態,懲罰過度還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攻擊性行為。
因此,比起懲罰,父母利用“消退”和“強化”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或許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