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父母有3個教養習慣,孩子想不優秀都難,才華和好性格均由此而來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健康

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家庭教育給寶寶帶來的影響貫穿終身,不可謂不大。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身體健康的大前提下,儘可能地優秀,長大後品行端正,才華橫溢。

但在養育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因寶寶的不配合、無理哭鬧、挑戰父母的權威和總愛做某些危險行為所激怒。

怎樣才能化解家人和孩子間的矛盾,哪種教養方式能在雙方都舒適的前提下,幫助孩子塑造更好的性格、激發孩子的長處?以下這三個原則,值得家人們借鑑。

01學會尊重

尊重孩子,應該是貫穿整個養育週期的教養習慣。從寶寶萌發出自我意識開始,到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來襲,再到青春期的成長。尊重孩子,是一劑緩解摩擦、激發天賦的良藥。

①可怕的兩歲

兩歲的可怕之處,就在於行為能力和心智發展還未成熟的寶寶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並希望“掌控一切”,這無疑挑戰了父母的“權威”。

午餐的偏好,玩具的選擇,都可能讓家人覺得很不合適。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又難以説教,強迫扭轉反而會導致負面情緒積壓、滾雪球式的增長。

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問題,理解並思考他們為何會哭鬧不停。與其命令,不如讓孩子做選擇題(只給兩種選項):

吃肉還是吃菜?玩沙子還是小汽車等。再加以適當引導和溝通,選擇題會比強制實施更温和,情緒影響也更積極。

②成長中的選擇

説起尊重孩子的喜好,黃磊絕對是繞不過去的話題。染髮、打耳孔、甚至接受女兒在15歲早戀,在大家看來,這種尊重都能稱為“縱容”了。

但黃多多依然還是按照温婉聰慧,多才多藝的路線在成長,對爸爸媽媽也充滿了愛和感恩,對妹妹也是關愛有加。

③尊重孩子的愛好

一位母親曾經諮詢過樊登,自己的孩子有了喜歡的偶像,對此很擔心。

樊登問這位母親:“你小的時候有喜歡人物嗎?”這位母親回答道:“有過吧,我記不清了。”

樊登説,孩子有喜歡的偶像可能並不會帶來多大後果。等他長大,也可能像你一樣逐漸淡忘這件事。往往是家人太過在意,把事情過於放大,你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自身找原因。

有時,我們會以愛的名義給孩子過多的束縛。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在管控與和諧的前提下,激發出孩子更多的可能。

02寬嚴有度

約翰·羅斯蒙德在《可怕的兩歲》中指出:一味地懲罰會讓孩子覺得犯了錯可以用懲罰抵消,繼續心安理得地“犯錯”。

確實,過於嚴厲的管教,可能會導致兩個結果。一是讓孩子變得怯懦,長大後也難成大器;二是讓孩子壓根不擔心犯錯,“懲罰”在孩子眼中只會變得越來越無力。

但若一味包容也很是不妥,過於溺愛會讓孩子缺乏敬畏之心,做事很難考慮周全,行為也會顯得不懂規矩,最好的方式就是寬嚴有度。

03以身作則

俗話説: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是什麼樣的人。

從寶寶呱呱墜地那一刻起,父母的一言一行就開始影響他們。作為孩子的第1任老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在最初階段,孩子的行為都是向父母學習的。想讓寶寶吃蔬菜,自己卻挑食;想讓寶寶有禮貌,自己卻從不與人打招呼;想讓孩子寫作業,自己卻手機玩兒……如此引導,哪能讓孩子信服。

家人只有先進行自我教育,讓自己“優秀”,每天誠實、勤奮、奉獻、信任他人,用榜樣的力量親身示範,讓孩子也變得誠實、勤奮、成為值得信任的人。這就是培養孩子的最好的教材。

04結語

羅斯蒙德説,遺傳基因從被孕育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存,它在等待一個時機秀出自己奇妙的能力。藝術、運動、智力、音樂,但凡你能想到的所有優點,孩子們幾乎都具備。

因此,探索積極妥當的管教方式,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創造力,給孩子提供可以探索和實驗的環境,才能激發出孩子的天賦,讓寶寶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