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別。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的認知裏,家長與子女之間有着明確的等級,在行為舉止上往往不能太親近。
可另一面,在思想上,卻常常認為“聽父母的話”是天經地義。這其中多少伴隨着對子女獨立人格的忽視。西式教育又恰恰相反,在語言和肢體接觸方面非常寬鬆。
有時親暱的舉動可能讓我們難以接受。但在思想層面又非常尊重相互獨立的原則,長輩對後代的干涉程度,明顯不及我們。有位女家長就因為與兒子太親近受到爭議。
年輕家長被小學生兒子抱起,因抬腿舉動備受爭議女生往往跟父親關係比較近,而男生則通常和母親比較好。不過,這也常常成為被別人指指點點的理由。
一位小學生今年九歲了,或許在他的眼中,自己已經是個“大孩子”;作為頂天立地的男生,喜歡展現出自己的力量感。
家長陪同他參加某個培訓課程,從圖片中其他人的穿着來看,可能跟軍訓或者拉練相關。活動結束後,這位同學看到媽媽來到現場,高興地跑過來抱起她。
家長本以為是温馨的畫面,誰知道發到網上引來不少批判的聲音。爭論的焦點就是她“抬腿”的舉動。很多人認為,如果只是簡單的擁抱,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主動抬起腿來配合兒子“舉高高”的情況,就顯得過度親密。家長畢竟是異性,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可能對男生的思想塑造產生不利。
還有人考慮的更加長遠:到了中學、大學時期依然保持如此的話,男生真正到了可以談朋友的年紀,其他女生看到這種互動模式會很反感。
“兒大避母”是怎樣的標準?家長想刪除,被學生阻止“兒大避母不懂嗎”?評論中有許多人反問家長。因為這些評價,這位母親覺得思想壓力有點大,想要刪除這一幕,卻被學生阻止了。
這位同學還是很通透的,他認為不應該受到外界過多的影響。自己的舉動沒有什麼錯,別人不理解就隨他們去吧。當然,也有很多人支持這對母子。
“兒大避母”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對於九歲的小學生,至於這麼苛刻嗎?首先,學生沒有正式步入青春期,他的思想不像成年人那麼複雜,這只是出於開心的舉動罷了。
其次,家長的穿衣打扮比較常規,並沒有特意引導的傾向,也沒有特殊部位的接觸。不能因為她比很多家長年輕漂亮,就受到偏見。
家長跟子女之間,到底從什麼時候應該學會避嫌?網友們的標準產生了很大的分歧。有人認為“九歲已經不小了”,當代學生接觸的信息非常多,思維往往早熟。
看看一些例子可能就會發現,恰恰是很多人覺得“小學生什麼都不懂”,才忽視了正確的教育,導致了不好的後果。
也有家長認為,這種思維屬於“草木皆兵”,把簡單的現象看得過於嚴重。家長的舉動是否坦坦蕩蕩,相信學生自己有足夠的體會和認知。
不同家庭有各自的相處模式,沒必要過度解讀總之,對於這位家長抬腿配合學生擁抱的動作,大家呈現不同的評價。筆者認為,每個家庭的氛圍和培養方式都不一樣。
互聯網便捷以後,大家看到了更多人的不同生活。因為這種原因,很多差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會讓一些人在看到與自己不同的世界以後,難以理解和接受。
而這也恰恰是我們的思維中,需要學會改變的地方。在固有的培養體系和家庭教育思維中,問題總是有“唯一的答案”。
許多家長會把“應該”兩個字掛在嘴邊,發現別的家庭跟自己的相處方式不一樣,很容易認為別人沒有按照“標準”做事。
就像這位女家長和兒子的舉動,可以看得出來,她們之間的關係應該很好。隔着屏幕可以感受到學生的快樂。但是在一些人眼裏,家長就要“高高在上”,這樣“成何體統”。
時代在發展,單一的教育思維和家庭相處模式,也應該學會調整。家長有原則和底線的情況下,外界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看不慣”就過度解讀。
【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位家長的做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