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重症精神疾病會成為藥物的難治之症?

當前,大部分人對精神疾病的關注度遠遠低於器質性疾病,似乎當抑鬱自殺、“精分”傷人等與精神疾病有關的事件出現時,才會引起大眾的關注度。其實,目前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重症精神疾病的治療情況更加令人擔憂,病情反反覆覆,藥物可能會跟他們終身相伴,這場病如同一場夢魘,將他們推向“瘋癲”的境地難以突圍。

為何重症精神疾病會成為藥物的難治之症?

不少精神疾病患者都面臨過這樣的問題:在患者發病的初期的幾年內,藥物治療的效果較好,而3、5年後則發展成為一種慢性、進展性的疾病,很多藥物逐漸失去效果,所服的藥量越來越大,所服的藥類越來越多,同時還出現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究其原因可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客觀原因包括精神症狀的持續存在所引起的持續精神興奮具有“神經毒性”作用、長期治療所產生抗藥性等原因;主觀原因包括不合理的治療方式,如擅自減、停、增藥,不規律服藥等,導致病情反覆發作、加重。

除此之外,藥物治療精神疾病並不能立馬見效,一般需要2~4周,有的甚至要6周以上。因為藥物治療需要與受體結合,阻斷亢進的神經遞質而發揮生物學治療作用。尤其是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病程長,復發多,服藥多,或因種種原因導致藥物與受體的親和差,或因長期受體“神經毒性”興奮作用,令神經細胞膜結構多數有損害、受體數量減少等,從而導致藥物療效差,甚至可使藥物完全無效,這時,也是家屬最為頭疼的時候。

如何讓“難治性精神疾病”不再難治?

當家屬嚐盡各種辦法,療效都差強人意時,不妨試試精神外科微創手術。隨着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結構性和功能性影像技術、神經內分泌學科的發展,“難治性精神疾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治,腦立體定向微創手術的出現成為了內科系統治療無效的最終選擇。

不同於藥物治療的層層轉化作用,腦立體定向微創手術治療精神病直接作用於引起精神症狀的腦內神經核團,進行精準靶向調控。其手術靶點也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和總結,隨着神經生物學、神經解剖學、神經電生理學的進步,神經核團調控技術也逐漸成熟。

通過微創調控以上病變部位將其精神病理衝動直接阻斷,手術麻醉清醒後馬上就能看到效果,如

手術對各種妄想、幻覺、行為障礙、親情敵視等陽性症狀效果顯著,症狀完全緩解或消失;

又如手術對情緒低落、情感淡漠、孤獨退縮、恐懼害怕也有較好療效。

手術治療精神疾病不是一項剛興起的技術,具有100多年曆史。目前已發展到第五代腦立體定位技術,即CT/MRI/DTI圖像融合下的可視化、實時、個體化的數字精確定位,其定位誤差從過去盲式定位誤差的3mm~10mm,發展到現在的數字定位誤差1mm左右。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醫護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頑固性精神疾病的治療終有一天會被徹底攻克,這將使“難治性精神病”變得不再難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32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何重症精神疾病會成為藥物的難治之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