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寶寶吃飯或者喝水的時候哭鬧,並且有煩躁不安,甚至是發低燒的情況,爸爸媽媽可以看看寶寶的口腔黏膜,有沒有成片的白斑,如果有,寶寶可能是得了鵝口瘡。
鵝口瘡,學名為口咽假絲酵母菌病,主要是由於真菌(白色念珠菌或者稱為假絲酵母菌)感染引起的。
這種病其實成人也會得,因為白色念珠菌在自然環境中存在廣泛,超過40%的健康成年人口腔中都可以發現這種酵母菌。但是由於嬰幼兒抵抗力低,稍有接觸就容易發病,所以常見於嬰幼兒及新生兒。
鵝口瘡的外在表現跟寶寶口腔內的奶漬比較相似,都會“依附”在寶寶的上顎、舌頭、口腔內壁,形成一個個小白點,或者一片“棉絮”狀的白色團塊。
那該怎麼區分鵝口瘡和奶漬呢?其實很簡單,如果家長髮現寶寶的嘴裏有白白的殘留物,那麼可以用消毒棉籤輕輕擦拭一下。如果能輕鬆擦掉,那就不用擔心,應該只是殘留的奶漬。
如果不能擦掉,或擦掉後口腔黏膜紅紅的,寶寶一吃奶、進食就哭鬧,甚至拒絕吃東西,那就很可能是鵝口瘡了。
患有鵝口瘡的寶寶,可能沒有任何感覺,也可能會感覺口腔疼痛,抗拒喝奶吃輔食,而年紀稍大點的孩子可能會清晰描述口腔會有起毛的感覺。
哪些情況容易導致寶寶感染鵝口瘡呢?- 奶瓶受到污染
相比而言,奶瓶餵養的寶寶會比直接母乳餵養的寶寶更容易患上鵝口瘡。這是因為奶瓶和奶嘴每次用完都需要清理,如果清洗得不徹底,就會容易受到環境中白色念珠菌的污染。
尤其是在集體餵養(如託兒所、幼兒園)的情況下,一般都是將所有奶瓶放在一起清洗,如果清洗、消毒等做得不嚴格,還可能出現多個寶寶同時感染的情況。
- 長時間使用安撫奶嘴
有些寶寶特別依賴安撫奶嘴,經常長時間含在嘴裏,這也會產生一些衞生隱患:—方面會造成口水的停滯,導致口腔中酸鹼度降低,讓白色念珠菌更好地生長:另一方面會讓口腔黏膜持續性地浸泡在口水中,從而造成上皮微裂隙,促進白色念珠菌的定植和入侵,最終導致寶寶感染鵝口瘡。
- 夜奶頻繁
很多寶寶都有晚上喝夜奶的習慣,一般情況下,爸爸媽媽在給寶寶喂完夜奶後,都是繼續哄睡,而不是及時進行口腔清潔。這樣讓殘留的奶水就有充足的時間讓細菌發酵,使得口腔內形成酸性環境,利於白色念珠菌的生長。
- 長時間進行抗生素治療
如果長時間接受抗生素治療,就會造成體內的菌羣失調,更容易出現鵝口瘡。
寶寶得了鵝口瘡要怎麼辦?有些家長可能覺得,我家寶寶雖然有鵝口瘡,但是沒有什麼症狀,不影響進食、口腔也沒有糜爛,是不是就不需要去治療呢?
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如果寶寶得了鵝口瘡,不管有沒有症狀,都建議及時治療。因為對於嬰幼兒而言,鵝口瘡不及時進行治療,就可能會導致症狀逐漸加重,面積增大,出現糜爛疼痛,讓寶寶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 及時就醫
家長們一旦懷疑寶寶得了鵝口瘡,那麼建議儘快帶寶寶去醫院就診,如果確定及時治療。
因為鵝口瘡不僅可能導致寶寶疼痛,如果症狀嚴重,甚至還會讓寶寶拉肚子或者增加其他更嚴重感染的風險。
不過家長也不要太擔心,鵝口瘡並不難治,通常醫生會給予局部的抗真菌治療,很快就會痊癒。
- 注意生活護理
鵝口瘡容易出現復發,所以平時需要家長給寶寶做好生活護理,但也無需刻意給寶寶營造一個“無菌”的環境。
有些家長在瞭解鵝口瘡是因為白色念珠菌而導致的,就會懷疑是不是因為成人身上帶有而導致的交叉感染,其實,這些和寶寶感染鵝口瘡的關係並不大,白色念珠菌本身就存在於人體的體內,所以家長們也不用過於憂慮,把寶寶反覆長鵝口瘡的原因歸咎到自己身上,認為平時護理不到位,只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即可:
①調配奶粉前先洗手。
②做好奶瓶的清潔和消毒。
③除了必要的安撫,儘量少讓寶寶長時間使用安撫奶嘴
④母乳餵養的媽媽一定要仔細檢查乳頭乳暈,如果有紅斑或脱皮,就要去醫院排除或者治療白色念珠菌感染。
⑤避免和寶寶直接親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