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你會發現孩子動不動就咬手指啃指甲,有時候在牀上還啃起了腳,而且不管你制止多少遍,説的時候停了,可沒過一會兒又啃起來,而且為了不讓你發現,還會偷偷的藏起來啃。
孩子為何對指甲如此“愛不釋手”呢?
首先,這事要分階段來看:
寶寶吃手、咬指甲行為在1歲前會100%發生,隨着年齡發展會逐漸減少,6歲前大概只佔15%~19%!
兩歲前孩子吃手,咬指甲一般是一起的,這種行為是寶寶一種自我安撫的習慣動作,特別是孩子在疲勞,睏覺、焦慮或孤獨無聊的時候特別喜歡吃手咬指甲
而除了安撫之外,這時候寶寶正處在萌牙階段,除了咬指甲,還會咬隨手拿到的任何東西,用來緩解牙齒不適。
隨着寶寶的生長,寶寶還會通過啃咬行為來探索世界,這是一個正常的行為發育動作,不需要過多幹預,給寶寶小手做好衞生即可。
因此,在孩子四歲後仍然有吃手咬指甲等行為,就需要引起注意!因為這個階段恆牙開始長出,如果不注意控制,就會對牙齒和頜骨發育帶來影響!
另外咬指甲多數跟孩子情緒緊張、焦慮壓抑有關係。如果爸媽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是父母的陪伴、關注不夠,或是孩子受其他事件影響,比如搬家、家裏增加了新的弟弟妹妹,受到恐嚇等等,都會讓孩子咬指甲或是吃手的行為變得頻繁。
心理學研究顯示,這些“啃咬”動作,能給孩子一種心理上的慰藉。所以,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先搞清楚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對待。
還有的家長,為了制止孩子咬手啃指甲,會打孩子的小手,或者在孩子的手上塗風油精之類的東西。
這些做法都不可取,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其實是一種對孩子的變相懲罰,效果有限而且容易反覆,還有可能成為提醒孩子“咬指甲”的“催化劑”,讓孩子更隱蔽地做這樣的行為,或者演變成其它的行為方式來達到自我安撫的目的。
比如你會發現孩子可能不僅啃咬指甲,甚至將每個指甲都咬破了,還咬壞了指甲周圍的皮膚,有的還連帶的咬腳趾甲,甚至出現瞭如睡眠障礙、多動、焦慮、緊張不安、抽動障礙、挖鼻孔等行為問題。
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並不具備良好的自控力。如果孩子內心真的有情緒的話,壓制他的行為,就等於壓抑了他宣泄情緒和求助的出口。
“啃咬”對孩子來説,是一種特別自然的動作。雖然我們很困惱,但想要徹底戒掉,還是要用科學的方法,從細節入手。
- 有效陪伴、耐心等待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高質量陪伴很重要。這裏的陪伴並不是人在,心在手機。平時,家長可以多陪伴孩子做遊戲,進行親子閲讀,參加户外活動。關注孩子總體的情緒和她的內心狀態,比簡單地干預她的行為更重要。
- 轉移注意力
對於愛咬指甲的寶寶,可以通過替代行為讓他們的手忙起來。給孩子準備一些鍛鍊手部精細動作的玩具,如積木,拼圖,玩具……或是讓孩子做一些需要動手的遊戲,例如手拉手,翻花繩,拍拍手遊戲,不動聲色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勤洗手,勤剪指甲
病從口入,頻繁咬指甲,容易細菌感染,造成孩子生病,所以需要做好衞生預防,勤洗手,每週至少修剪一次指甲。
一個小小動作,可能是孩子探索自己,探索世界的開始,也許這個行為動作並不好,但是作為爸媽,希望我們更多是先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靈,然後再以温暖和耐心,幫助他們改掉這些成長中的小毛病,從而換來孩子的更加開朗,自信。
記住,父母慢慢來,孩子才能走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