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風濕疼痛“特效藥”,學名豨薟,彝族地區常見,遇見引起重視

在四川省的西南部,有一座巍峨高聳的大山,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涼山。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大涼山處於亞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温在20度左右。也正是有了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才讓大涼山變成一個動植物的天堂,不僅有大熊貓,羚牛,以及紅腹錦雞等珍稀動物,還有很多珍貴的植物品種,比如像紅豆杉,香果樹,以及銀葉桂等等。不僅如此,在大涼山的峽谷密林中,還生長着很多野生藥材,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種植物,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具有活血通脈和除濕鎮痛的功效,主要用於風濕疼痛和蟲蛇咬傷的治療,當地的彝族同胞甚至將它譽為治病神藥,這就是豨薟。
它是風濕疼痛“特效藥”,學名豨薟,彝族地區常見,遇見引起重視
豨薟是一種野生植物,關於它的產地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見,有人説它是一個本土植物,最早生長於華南和西南地區。也有人説它是一個外來植物,產地在朝鮮和日本。對於這兩種不同的説法,還有人給出了一種解釋,説豨薟屬於菊科植物的範疇,它主要包括兩大門類,一個是腺梗豨薟,一個是毛梗豨薟。雖然它們都屬於豨薟的分支品種,卻有着截然不同的習性和特點。腺梗豨薟天生喜温耐陰,主要分佈於我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四川省的南部,雲南省的北部,以及貴州和廣西的少數地區。而毛梗豨薟則是一個耐寒怕熱的品種,主要分佈於甘肅和陝西一帶,在朝鮮的南部地區,也有非常豐富的野生資源。
它是風濕疼痛“特效藥”,學名豨薟,彝族地區常見,遇見引起重視
因為豨薟的主要產地在彝族聚集區,所以,彝族同胞對它十分了解,根據相關的資料記載,從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時期,彝族先民就發現了這種植物,並且用它去除身體上的病痛。在著名的《彝植藥續》一書中,就有這樣的描述:“豨薟,又曰蝦鉗草,金耳鈎。多生長於密林溝谷中,其株高大健碩,其莖粗壯挺拔,葉子肥碩寬大,兩面長有白毛。夏末秋初採集花朵與根莖,晾曬之後存儲。它具有活血通脈和除濕鎮痛的功效。主要治療各類風濕疼痛,以及蟲蛇的咬傷。”除此之外,豨薟還具有降血壓的作用,在和其他藥物搭配之後,能夠有效地緩解高血壓的症狀。
它是風濕疼痛“特效藥”,學名豨薟,彝族地區常見,遇見引起重視
從外形上來看,豨薟的確帶有菊科植物的特點,它的株高在40-80釐米之間,莖幹直立堅挺,表皮為褐綠色,上端長有密集的分枝。它的葉子為三角形狀,比其他菊科植物的葉子寬大許多,尤其是在葉片的表面,還生長着一層薄薄的白色茸毛,用手摸上去,感覺又軟又滑,就如同觸摸到了綢緞一般。
它是風濕疼痛“特效藥”,學名豨薟,彝族地區常見,遇見引起重視
豨薟的花朵為簇生形式,每到開花季節,枝蔓頂端會綻放出一朵朵俏麗的小花,花型如錐,色澤金黃,在枝葉的掩襯下,顯得十分絢麗醒目,就彷彿散落的片片碎金一樣。看到這裏之後,你是不是對豨薟有了一定的瞭解呢?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豨薟的汁液裏帶有一種過敏物質,使用前請諮詢當地的醫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0 字。

轉載請註明: 它是風濕疼痛“特效藥”,學名豨薟,彝族地區常見,遇見引起重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