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長年堅持的“好習慣”,竟讓她吃出上百顆膽結石!這些常見危險因素,你身邊也有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健康

在多種疾病高發的當下,養生一直是熱門話題。上到七八十歲的老者,下到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都有不少養生人士。但在養生的道路上,有的人容易走偏,這不僅難以起到保持健康的作用,反而還可能招致疾病。

案例

長沙36歲的鄭女士,因為聽説肉吃太多不好,加上自己對身材要求比較嚴格,所以一直堅持吃素,一個月內可能只吃一兩次肉食。

誰知體檢時,鄭女士被查出患有膽結石。更誇張的是,經過手術,醫生從她的膽囊裏取出了大約上百顆結石,着實讓鄭女士嚇了一跳。

驚嚇之餘,鄭女士也有些不解:明明自己長期吃素,怎麼也會得膽結石?而且這麼多膽結石,為什麼都沒有任何症狀?如果不是檢查出來,是不是可以一直不管?今天,可可就來跟大家好好説説膽結石。

1

長期吃素

到底會不會誘發膽結石?

正常情況下,膽汁中的卵磷脂、膽汁酸、膽固醇、膽色素等成分都是溶解在膽汁中的,就像鹽溶於水一樣,並且處於一個平衡狀態。

如果平衡被打破,這些物質不能完全溶解,多出來的部分就會結晶析出,形成膽結石。比如:膽固醇過分飽和,就會結晶形成膽固醇結石;膽色素過分飽和,就會與鈣結合形成膽色素鈣結石。

那麼,長期吃素,會不會打破這一平衡導致膽結石的發生?

從理論上來説,脂肪類食物能刺激人體產生膽囊收縮素,促進膽囊收縮、膽汁排泄。但如果您長期吃素,就沒有足夠的脂肪類食物刺激膽囊收縮,膽汁的排出就會減少,從而導致膽汁淤積,結石的風險就增大了。

尤其到了夏季,人體內水分大量流失,膽汁濃縮,長期素食者更易發生膽結石。

2

這些不良習慣

也是膽結石的危險因素

膽結石的發生,和日常習慣的關係也非常密切。

1長期“三高”飲食

這裏的“三高”飲食是指:高脂、高糖、高碳水。

長期高脂飲食,膽固醇攝入過多,就會超過身體負荷,從而易在膽囊中析出形成膽結石。除了肥肉、油炸食品等以外,還要警惕“假素菜”(如:油爆茄子、韭菜盒子等)、牛油果等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

長期高糖、高碳水飲食者,過多的熱量會在體內轉化為脂肪,引起肥胖。而肥胖一方面會增加內源性膽固醇的產生(每增加10kg脂肪組織,膽固醇合成增加約200mg);另一方面,肥胖者膽汁中磷脂和膽汁酸的含量也會改變,使得膽固醇更易過飽和析出,形成結石。

2長期不吃早飯

現代人普遍睡得晚,早上起不來,來不及吃早飯是常事,但這也容易增加膽結石風險。

膽囊的主要作用是儲存和濃縮膽汁,晚上十幾小時的儲存和濃縮之後,膽汁濃度在早晨達到最高。如果此時正常進食早餐,膽囊就會排出膽汁幫助消化;但不吃早餐或早餐不規律,就增加了膽汁濃縮的時間,容易誘發結石。

大醫生節目組的一位記者,有將近十年沒有吃過早餐了,結果現場一檢查發現,記者的膽囊壁粗糙、膽囊縮緊,可能存在炎症,功能已經出現了問題,以後很可能出現結石。

3餐後窩在沙發上

吃完飯後,很多人習慣窩在沙發上,此時身體呈蜷曲狀態,腹腔內壓增大,胃腸道蠕動受限,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膽汁排泄,還會影響影響膽汁酸的重吸收,導致膽汁中膽固醇與膽汁酸比例失調,久而久之,也可能誘發結石。

4久坐不動

久坐是上班族的常態,而長期久坐不動,膽囊肌肉的收縮能力也會變差,影響膽汁排出,從而易造成膽汁淤積,為膽結石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此外,雌激素對結石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懷孕、盲目補充雌激素等也可能增加膽結石風險;糖尿病患者由於代謝紊亂,容易影響脂質代謝,也易發生膽結石;肝硬化患者膽汁成分改變、膽囊收縮異常,患膽結石的概率也較高。

3

80%的膽結石患者無症狀

但無症狀≠無害

膽結石十分高發,幾乎每10個人中就有1個人患有膽結石,而且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尤其40~50歲中年人較多見,女性的患病風險更是男性的2倍左右。

這其中,部分患者可能會有中上腹或右上腹悶脹不適、噯氣、厭食油膩等消化不良的症狀。但調查研究顯示,約70~80%左右的患者在發現膽結石時無症狀,且在長達10~15年的隨訪期間,也只有15~25%的無症狀患者有症狀表現。

是不是沒有症狀就可以不管呢?其實不然,無症狀≠無害。如果膽結石不積極處理,很可能誘發一系列嚴重問題。

1誘發膽囊癌

膽囊結石長時間刺激膽囊管壁或膽囊粘膜,容易誘發慢性炎症。而慢性膽囊炎是膽囊癌的最強危險因素——炎症反覆發作,可引起組織增生變成腺瘤,增加癌變的可能性。

據統計,約85%的癌變與膽囊結石有關,有膽囊結石的人比沒有膽囊結石的人,患膽囊癌的幾率高7倍;而且膽結石大於3cm,膽囊癌風險可增加30倍!

但膽囊癌起病較隱匿,大多數發現較晚,治療效果很不理想,5年生存率甚至不到5%,堪稱“癌症王中王”,因此結石患者即便沒有症狀也不要放鬆警惕。

2急性膽囊炎

結石會對膽囊產生機械摩擦,損傷膽囊粘膜;而膽囊在收縮過程中,也會壓迫結石,阻塞膽囊管,誘發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表現為進食油膩或飽餐後右上腹陣發性絞痛,伴隨右肩背部放射痛。嚴重者可能出現噁心嘔吐、發熱等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併發膽囊積膿、穿孔等,甚至危及生命。

3急性膽管炎

膽囊結石,尤其是較小的結石,可能會隨着膽汁排泄進入膽總管,但要是剛好堵住了膽管,可引起膽管梗阻,導致膽道壓力迅速升高,引起右上腹劇烈疼痛。

此時,一些細菌就可能進入膽道系統並釋放毒素,誘發急性膽管炎,引起39℃以上高熱,甚至可出現血壓降低、昏迷休克等,危及生命。

如果膽管阻塞完全,膽道內細菌感染嚴重,則可能導致更嚴重的急性化膿梗阻性膽管炎,出現頑固性的低血壓、神志改變、過度亢奮等。而一旦膽道感染髮生了循環和神志的改變,死亡率可高達70%。

4急性胰腺炎

在中國,60%的急性胰腺炎與膽石症有關。

這是由於膽囊和胰管在十二指腸乳頭處匯合,共用一個出口,如果這個地方剛好被掉落的結石堵塞,就會造成胰管和膽管共同梗阻,使得胰液排泄障礙或膽汁進入胰腺,誘發膽源性胰腺炎。

膽源性胰腺炎可能表現為上腹正中或偏左處疼痛,並持續加重,同時伴隨有噁心、嘔吐、腹脹、黃疸等症狀,嚴重時也可危及生命。

4

發現膽結石

一定要做手術嗎?

手術是治療膽結石的常用手段,但並非所有膽結石患者都需要手術。

部分患者可以考慮口服溶石藥物,使結石表面的膽固醇慢慢溶解,讓結石變小,隨膽汁排出。但一般不主張患者自行排石,因為人體有很多螺旋瓣,可能卡住結石引起發炎,反而更危險。

而如果是以下幾類膽結石患者,通常需要進行手術:

①有膽絞痛症狀:一般表現為飲食過飽或吃油膩物後,右上腹、中上腹、胸骨下等部位有強烈鈍痛,可放射至背部(尤其是右肩胛骨),疼痛通常至少持續30分鐘,同時伴有噁心、嘔吐、出汗等症狀。

②結石位置不好,容易堵塞膽管等。

③藥物治療無法改善,有破裂或是癌變風險者。

④除了結石,膽囊有其他病變者。

⑤膽囊結石直徑大於1cm的患者。

⑥有膽囊癌家族史的患者。

至於手術治療膽結石,是否需要摘除膽囊,需要醫生判斷,一般不建議過於積極地預防性切除。

對於需要切除膽囊的患者,也不用太擔心,現在的手術創傷很小,術後一般也沒有嚴重的併發症,短期內可能存在脂肪消化不良的情況,但等膽管擴張到代替膽囊發揮作用時,就會慢慢恢復正常。

5

預防膽結石

用好3種營養素

為了避免膽結石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危害,我們日常最基礎的就是養成三餐規律、均衡飲食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肝膽B超檢查。此外,以下幾種物質也有助於預防膽結石的發生。

1適當攝入β-葡聚糖

β-葡聚糖能幫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輔助預防膽結石。美國研究顯示,每天攝入3~4g的β-葡聚糖可使膽固醇下降8%。

青稞、大麥、燕麥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β-葡聚糖,其中燕麥含量更高,每100g燕麥約含6~8gβ-葡聚糖,尤其生燕麥更佳。

2適當攝入抗性澱粉

抗性澱粉能刺激膽囊收縮,促進膽汁分泌,增強膽固醇代謝,因而可預防膽結石的形成。同時,它也能減少脂質吸收與脂肪酸的合成,有效降低脂質含量,可預防脂肪肝的形成,保護肝臟健康,也有助於預防膽結石。

普通米飯放涼後,抗性澱粉就會大大增加,食用時加熱即可。稍涼的紅薯、土豆、玉米也是抗性澱粉含量較高的食物。

3適當補充維生素C

維生素C能夠抑制膽固醇在肝內轉化為膽汁酸鹽,使膽汁中膽汁酸鹽的濃度下降,從而輔助預防膽結石。

新鮮的蔬菜水果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尤其青椒、白菜、冬棗、橘子、獼猴桃、檸檬等含量較高,日常可適當增加攝入。

(我是大醫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