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碑式的理論原創——“中醫脈絡學説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入選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

近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第六屆岐黃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會上發佈了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2012-2022),包含中醫藥新學説新學科形成、中醫藥臨牀療效優勢發揮、中藥現代化關鍵技術突破三大類別15項成果。“中醫脈絡學説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名列第一大類別“中醫藥新學説新學科形成”的首位,該項目對中醫藥行業發展與進步具有推動作用,突破了中醫藥發展瓶頸、解決了國際難題。

里程碑式的理論原創——“中醫脈絡學説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入選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

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2012-2022)在論壇開幕式中發佈

據介紹,此次遴選出的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2012-2022)突出三大特徵,一是體現時代性,主體完成時間為2012年至2022年;二是體現破“五唯”,重視成果的價值,或對中醫藥行業發展與進步具有推動作用;三是具有鮮明的標誌性,改變了現有科學認知或臨牀決策、形成了新的研究範式、開拓了中醫藥新領域、突破了中醫藥發展瓶頸、攻克了國際難題,體現了中醫藥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對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推動作用。

四十餘年潛心研究,系統構建脈絡學説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中顯示,中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已高達3.3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會損傷血管內皮,導致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從微血管病變到心血管病發生,出現心肌缺血,引發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進而引發致命性心律失常,最終導致慢性心衰,甚至死亡的一個連續的心血管事件過程,就像鏈條一樣環環相扣,臨牀上也將這一過程形象地稱為“心血管事件鏈”。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中國著名中醫專家吳以嶺教授將中醫整體思維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系統開展絡病學研究。由吳以嶺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主持承擔的兩項國家973項目研究,聯合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多學科專家的科研團隊,從微血管角度闡述心血管病的發病機制和有效治療途徑。歷時十餘年,在理論創新、機制研究、臨牀療效三個方面開展研究並取得重大突破。

在傳承絡病研究基礎上,首次系統構建絡病理論體系,創立中醫絡病學新學科並建立兩大學科分支——脈絡學説和氣絡學説。形成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的新理論學説,提出脈絡病變發生發展、辨證治療規律,提出其核心內容——營衞理論,建立“脈絡-血管系統病”辨證診斷標準。分析漢至近代2487首方劑提出“調營衞氣血”用藥規律,基於中西醫解剖和功能認識,提出“孫絡-微血管”概念,成為中西醫結合研究微血管病變理論的結合點。先後出版《絡病學》《脈絡論》《氣絡論》專著,為絡病學科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絡病理論逐漸成為脈絡清晰、內容豐富、具有指導現代疾病治療價值的系統理論。

973計劃項目專家組評議:“脈絡學説營衞理論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屬於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原創成果。”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評價:“絡病理論是繼《內經》奠定絡病理論基礎、張仲景首創通絡方、葉天士豐富發展絡病方藥之後,中醫絡病學研究史上的第四個里程碑”。

里程碑式的理論原創——“中醫脈絡學説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入選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

“中醫脈絡學説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臨牀實踐方面,創建國家中醫臨牀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區域診療中心,深入開展絡病代表性疾病臨牀證治規律研究,為新藥轉化奠定了紮實的臨牀基礎。

在新藥轉化方面,開展有效組方創新中藥轉化研究,形成圍繞創新中藥研發關鍵技術環節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系列研發平台,打造充分體現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牀試驗“三結合”的創新中藥評價證據鏈。

目前,以絡病理論為指導研發的創新專利新藥有14個,其中10個列入國家醫保目錄(2022),5個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10個列入專家共識、診療指南、高校教材,全部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相關研究榮獲6項國家重大科技成果大獎。

通絡保護微血管是治療心腦(糖)腎臨牀重大疾病的共性機制

微血管病變被認為是心腦糖腎疾病臨牀療效難以提高的關鍵因素,因其機制不清、療效不定、證據不足,被稱為國際醫學領域的重大難題。在脈絡學説指導微血管病變系列機制研究中,通過整體、器官、組織、細胞不同層面的研究,揭示了營氣與血管內皮細胞、衞氣與外膜及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相關性,相較於目前主要從血管內皮入手進行研究,更全面深刻地闡明瞭血管病變由外至內和由內至外的發病規律。

科研團隊對項目中3.3萬餘條數據進行分析,揭示微血管病變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複雜網絡病變規律——以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為核心和啓動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經體液共同參與,臟器組織細胞結構功能損傷,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複雜網絡病變規律。而通絡干預可使複雜網絡關聯節點趨於正常,在保護微血管方面較對照組優勢更明顯。

大量研究揭示通絡干預保護內皮細胞關鍵分子及信號的複雜網絡,證實通絡保護微血管是治療心腦(糖)腎臨牀重大疾病的共性機制,而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是解決微血管病變這一世界性難題的核心機制。973項目專家組驗收評價指出:該項目“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

理論指導實踐,通絡藥物系列循證研究解決臨牀難題

理論和機制明確後,臨牀是否有效,就需要循證醫學研究的證實。吳以嶺教授團隊採用國際公認標準的循證醫學臨牀研究方法評價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等通絡藥物的臨牀價值,為解決臨牀治療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所有研究均由國內權威醫院、權威專家牽頭,質量檢測委員會全程監督,保障結果客觀權威。

三重保護,通心絡系統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

通心絡膠囊是絡病理論指導下研發的代表性通絡中藥,具有血液保護、血管保護、基於微血管保護的缺血組織保護的三重作用,可降脂、抗凝、抗炎、保護血管內皮、穩定易損斑塊、解除血管痙攣、保護微小血管,是中國缺血性心腦血管病防治的基礎用藥。

2010年,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躍進教授牽頭的一項通心絡膠囊防治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後心肌無複流的研究(ENLEAT試驗)顯示,患者行PCI手術前及手術後,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可明顯降低ST段抬高幅度,加速ST段回落速度,降低心電圖無複流發生率達36.6%(34.26% vs. 54.05%,P=0.0031),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縮小心肌梗死麪積,改善心功能。

2019年,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張運院士主持開展的“應用通心絡膠囊干預頸動脈斑塊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研究”(簡稱CAPITAL研究)顯示,在亞臨牀動脈粥樣硬化(AS)患者中,在現代常規抗AS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治療可延緩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指數的進展,延緩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首次發作時間,降低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5.5%,且安全性良好。

為進一步研究通心絡膠囊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長期預後的臨牀療效和安全性,2019年,楊躍進教授團隊牽頭開展了“中國通心絡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護研究”(CTS-AMI研究)

里程碑式的理論原創——“中醫脈絡學説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入選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

JAMA官網首頁報道CTS-AMI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在STEMI指南推薦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可顯著改善中國STEMI患者30天和1年的臨牀預後,特別是在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嚴重併發症方面療效顯著,而且並不增加大出血等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

2023年10月24日,通心絡CTS-AMI研究在世界級醫學頂刊《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通心絡膠囊已在臨牀應用多年,既往系列的臨牀研究也證實了它的顯著療效。楊躍進教授牽頭開展的CTS-AMI研究在JAMA發表,是對中醫藥領域一個新的激勵。”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教授表示,這是首個登上國際四大醫學期刊的中成藥隨機對照臨牀試驗研究,為中醫藥現代化和走向世界增添了信心,同時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里程碑式的理論原創——“中醫脈絡學説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入選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

叢斌院士

在腦血管病領域,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董強教授等專家開展的通心絡膠囊治療2007例缺血性腦卒中臨牀研究(TISS研究)顯示,通心絡膠囊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預後,改善神經功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為卒中患者帶來更多治療獲益。該研究結果已在2023年於加拿大舉辦的世界卒中大會(WSC)上重磅發佈。

快慢兼治,參松養心治療心律失常循證充分

參松養心膠囊是中國最早開展抗心律失常循證醫學研究的中成藥,其既可以抑制心臟多離子通道,又兼具非離子通道調節作用,可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阻斷心律失常的發病機制,具有“整合調節、快慢兼治”的作用優勢,開闢了從“抗律”到“調律”治療心律失常的有效新途徑。

一項大規模、前瞻性、隨機雙盲、西藥或安慰劑對照、多中心治療心律失常的循證醫學臨牀研究,納入1476例心律失常患者。研究顯示,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器質性室早的總有效率優於美西律,治療非器質性室早療效優於安慰劑;治療陣發性房顫的療效與普羅帕酮相當,改善症狀優於普羅帕酮;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總有效率高於對照組,可平均提高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室率7.15次/分。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黃從新教授牽頭30家三甲醫院開展的參松養心膠囊治療輕中度收縮性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牀研究發現,參松養心膠囊不僅能夠明顯減少室性早搏,還能改善心功能,為心衰伴室早這一國際難題提供了新的治療藥物。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曹克將教授牽頭開展的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臨牀研究顯示,參松養心膠囊能夠降低室性早搏次數,同時提高心室率,改善臨牀症狀。

2023年8月,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黃鶴教授牽頭開展的“參松養心膠囊對經射頻消融房顫患者預後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牀研究”(SS-AFRF研究)在2023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ESC)最新科學研究專場公佈。結果顯示,參松養心膠囊可降低射頻消融術後1年內房顫復發風險,顯著提高患者健康生活質量評分,並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里程碑式的理論原創——“中醫脈絡學説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入選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

黃鶴教授牽頭開展的SS-AFRF研究在2023ESC最新科學研究專場公佈

標本兼治,芪藶強心顯著提高心衰臨牀治療效果

芪藶強心膠囊是中國首個經循證醫學研究證實的標本兼治慢性心衰的專利中成藥,不僅具有強心、利尿、擴血管作用,還能抑制神經內分泌系統激活、抑制炎症反應,具有多環節、多途徑、多方位的治療優勢。

2013年6月,受中國心血管病分會心衰學組委託,在高潤霖院士、張伯禮院士及黃峻教授的指導下,由李新立教授主要牽頭完成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評價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患者有效性與安全性多中心臨牀試驗”證實:在國際標準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芪藶強心膠囊,可使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降低超過30%的患者比例較安慰劑組增加16%,紐約心功能分級(NYHA)、左室射血分數(LVEF)、6分鐘步行距離及患者生活質量均明顯改善,同時心血管複合終點事件(死亡、心臟驟停行心肺復甦、因心衰惡化再入院等)發生率呈現降低趨勢。且兩組在不良反應和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上並無顯著差別。

這項研究於2013年發表在國際循環頂尖雜誌《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編輯部配發的評論文章《讓衰竭的心臟更加強勁——中國傳統醫學給我們的啓示》稱:“這項富有前景的研究已經打開了一扇如何利用最新科技研究傳統中藥在心力衰竭治療中協同作用的大門,這是一個挑戰,對此我們應該熱烈擁抱。”該研究還被評為該雜誌年度學術亮點:“該研究證實中藥芪藶強心膠囊可靠的療效,與西醫聯合治療獲得協同效應,使心力衰竭患者獲得顯著的療效。”

里程碑式的理論原創——“中醫脈絡學説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入選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

李新立教授在2023ESC年會上彙報QUEST研究結果

在2023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ESC)上,李新立教授在HOT LINE-2專場彙報了“中藥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複合終點事件的評估研究”。結果顯示,芪藶強心膠囊聯合心衰標準治療,可顯著降低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心衰惡化再住院和心血管死亡風險,為改善慢性心衰遠期預後提供了有效的治療策略。

2019年,“中醫脈絡學説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讓整個醫學界為之振奮。國家973項目專家組評價:“該研究創立了‘理論+臨牀+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產生重大原創成果,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範。”

里程碑式的理論原創——“中醫脈絡學説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入選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

陳凱先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教授在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解讀中指出:“‘中醫脈絡學説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既把理論的創新發展起來,又把臨牀的應用和新藥的研究帶動起來,開闢了中西醫結合防治微血管病變新領域,形成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新突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117 字。

轉載請註明: 里程碑式的理論原創——“中醫脈絡學説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入選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