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髮現孩子睡覺的時候很不老實,總是翻來翻去,有時候還會不由自主地開始抽搐,娃這是怎麼了呢?
其實,孩子睡覺的時候抽搐(動作像突然受到驚嚇一樣),大部分都屬於睡眠驚跳,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干預。但是,也有少部分是某種疾病的預兆,比如癲癇。那麼,家長們如何進行判斷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兩個容易和睡眠癲癇混淆的概念。
第一個叫作嬰兒良性睡眠肌陣攣,主要出現在6個月以內的嬰兒身上,不過後面會隨着孩子的生長髮育漸漸消失。
因為在這個時期,小寶寶的大腦發育還不夠成熟,所產生的能夠傳遞信號的神經遞質主要是興奮性神經遞質,而抑制性神經遞質相對而言不夠充足。所以,小寶寶在遇到刺激後就比較容易興奮,而不容易被抑制。
反映在睡眠上,就是在突然聽見聲音或者被移動睡姿、抱起來等外部刺激時,就會產生肢體的快速顫抖,尤其是上肢最為明顯。有些寶寶四肢都會顫抖,還有可能出現到踝部、膝部和下頦的抖動。
第二個被稱為睡眠夜驚。主要出現於學齡前兒童身上,高發時期是在1歲半左右。一般5歲以內的孩子,會有40%左右出現夜驚現象。
一般孩子從深度睡眠中醒來時,扭一扭,翻個身或者摸一摸安撫物又能很快繼續睡覺,但夜驚卻不同,它是一種覺醒混亂狀態。
孩子的睡眠系統想要讓他趕緊繼續進入睡眠狀態,但是覺醒系統又想要讓他保持清醒,這兩種內在的生理機制同時開始發力,孩子自然難以保持平靜,會出現以下夜驚的表現:
①非常用力地尖叫和哭喊、抽搐、面部潮紅;
②突然從牀上彈坐起來;
③呼吸變得很急促,同時心跳加快;
④情緒看起來很緊張、激動或者還有些害怕;
⑤寶寶會表現出不認識家長,甚至拒絕家長的安撫。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是因為做了噩夢而出現上述行為,其實它們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噩夢一般出現在以快速眼動睡眠為主的後半夜,而夜驚則通常發生於寶寶入睡後的2-3小時,這一般屬於深睡階段。
誘發夜驚的常見因素有寶寶睡眠不足、情緒壓力過大、過度疲勞以及睡眠不規律或睡眠規律突然被打破等。
那麼,遇到孩子夜驚,家長們該如何處理呢?
很多家長第一反應都是趕緊喚醒孩子,然後安撫他。這種做法並沒有用,孩子不會因為家長的安撫而平靜下來,反而會更加暴躁。
夜驚一般持續過程為10-30分鐘,然後就會停止,孩子會平靜下來繼續入睡,而第二天起牀後,孩子對這些事情不會有任何印象,
所以,家長們不要試圖叫醒孩子,而是應該等孩子自己平靜下來,可以做好下面3件事:
①將房間的燈光調暗、説話的聲音輕柔緩慢;
②收拾睡眠環境,確保周圍安全,以免孩子在哭鬧的過程中弄傷自己;
③陪在孩子身邊,直到他平靜下來重新入睡。
通常情況下,隨着年齡的增長,大部分孩子的夜驚症狀並不需要進行干預,就會自行消失。但是如果出現下面5種情形,家長就應該及時將孩子送去就醫:
①夜驚過程中受傷;
②夜驚過程中出現夢遊;
③夜驚發生的次數每週超過 2 次;
④夜間睡眠階段,伴隨大聲打鼾或者是呼吸不暢;
⑤夜驚的過程中出現癲癇發作。
很多家長會把夜驚和癲癇混淆,那麼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夜間癲癇,它的發作會有什麼表現?
如果孩子晚上出現夜驚,白天幾乎是沒有異常表現的,但如果是夜間癲癇,孩子在白天也可能會發作癲癇,或者出現睏倦、易激怒的症狀。
睡眠相關局灶性癲癇發作時,一般會同時具備以下三個特徵:
①每夜多次發生抽搐,且持續時間比較短,一般為30秒-5分鐘之間;
②睡眠期間任何時間都有可能抽搐發作,沒有固定時間段;
③四肢僵硬抖動,動作呈高度刻板、單調性(比如抽搐從手開始再發展到腳,或者每次抽搐的動作、順序等發作表現都相同),有時還會伴隨大小便失禁。
如果家長懷疑孩子的睡眠抽搐可能是由於癲癇引起的,那麼就應該對孩子的睡眠過程進行記錄,最好是直接錄下視頻,及時送醫院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
好消息是,家長們不必過於憂慮,雖然孩子的大腦在尚未發育成熟期間,會容易出現癲癇症狀,但是隨着孩子的成長,很多孩子的癲癇發作會在進入青春期或成年後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