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元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真相

傳播:國學丨文化丨親子丨教育丨中醫 | 健康

傳遞:愛地球 | 愛萬物 | 正能量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真相


近年隨着大家對健康養生的重視,很多人開始關注中華民族最古老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


很奇怪的是,這部醫典裏面沒有很具體的藥膳方子。


雖然很多養生專家在根據典籍裏的內容教大家怎麼吃,吃什麼,但是,到底“吃”是否是《黃帝內經》的真正精髓呢?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真相



其實,這是走進了一個誤區。


聞名中外的當代國醫大師鄧鐵濤曾在一次採訪中提及:“養生的秘訣只有一句話,養生先養心,養心先養德,要道德。”


而在《黃帝內經》中有一句養生名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鄧老口中的養德、道德,和醫典中的“德”都是同指一物——道德,是具有能量性的一種高能物質。


“德”並不是西方哲學所簡單定義的那樣,並不只是一種外在行為規範、一種品格、一種品質。


道德,除指道德品格、品行以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能量性,是直接營養我們精神系統的精神食糧,


我們應當去主動地親近它、吸收它、攝入它。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真相




人的生命具有雙重結構,是“性”與“命”兩者共同複合而組成生命體。


,指的是我們的精神系統;,指的是肉體系統。


在人的生命活動裏,起到主宰作用的是精神系統,她指導和管理着人的命體系統正常而有序地工作。


這個精神系統的營養來源,並不是靠吃好的營養品來獲取能量,


而是如《黃帝內經》裏提到的“天德養神,地氣養形”那樣,是由天德來進行滋養的。


精神系統靠的是天上存在的德性能量,這種能量可以轉化成具體的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信德的五德能量營養我們的精神系統。


精神系統缺乏德性能量的時候,就會加速我們體內先天腎精這一能量儲備的消耗。


“五德養性”是指根據“仁、義、禮、智、信”來養自己的“性”,即精神系統。


肝裏邊藏仁德,心裏邊藏禮德,肺裏面藏義德,腎裏面藏智德,脾裏面藏信德。


如果五德品格缺失,五德能量缺乏,就會使我們的身體裏面產生很多相應系統的疾病。



五德品質缺失分析表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真相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真相



(源自熊春錦先生對《黃帝內經》及《徳道經》總結的中醫理論)



兩千多年以來,我們逐步地與道德漸行漸遠,離開了根文化的本源。


老子帛書《德道經》第一章《論德》,更是全面而系統地揭示了人類離道失德的軌跡與重新迴歸的出路。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揭示了自然萬物健康生存與發展的真諦,為人類引領了一條正確認識自然、認識道德、認識生命的道路。


什麼是德?


從本義上説,德由道所化生,她既是人類必須具備的做人品格,同時又是滋養生命活力與健康的能量。


在中國古代,用數字“一”來比喻“德”,即是“德一”。這個“一”具有一體兩面性,即品格品質能量通用性


根據《黃帝內經》中指出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


中國古代將“德”這一質象能量遊離於物相之外的時候稱為,這一質象能量一旦進入人體或其他物相內部以後就稱為“炁”


在中國古代雖然存在“炁”字與“氣”字混用的現象,但是“炁(氣)”字的內涵與現代通用的空氣之氣是不同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炁”指的是質象能量體,物相內的能量之“氣”具有性質變異性,因而後來多以“氣”字來表示。


例如人體內存在着正氣,正氣不足以支撐生命體正常活動的時候就會產生邪氣、濁氣、病氣等等。


但是,無論是“炁”還是“氣”,都無法與原生態“德一”能量的品質相提並論。


“失德而後仁”,德一旦離開“一”的狀態,就必然樸散為五,


故而存在仁、義、禮、智、信五類德的能量狀態,蓄養着天地間各種有相的萬物和生命。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真相



宇宙自然運用無窮的道德能量,昭示她的慈悲和特性,百姓日用而不知,猶如魚兒在水中而不知水對其生存的意義。


天德的能量彌綸於宇宙空間之內、萬物形體之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增不減。


因此,老子在其五千言中告訴我們後代子孫:“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道光德能雖然無處不在,卻必須“同氣相求”


只有本身具有道德的特性,心身之內具有道德,才能與其發生諧振,通過一種自然和諧的“同頻共振”接收道光德能進入心身之中。


當我們自身的德性具備之時,自然即用五德之氣飼食於我們


仁德修持好者,即能獲得陽木之氣,可以養護好我們的肝臟


禮德修持完善者,即能獲得陽火之氣,可以養護好我們的心臟;


信德修持真實者,即能獲得陽土之氣,可以養護好我們的脾臟;


義德修持上佳者,即能獲得陽金之氣,可以養護好我們的肺臟;


智德修持誠實者,即能獲得陽水之氣,可以養護好我們的腎臟。


五德全部修持到淳厚無雜者,則能五臟調和,身心寧靜,合同於道。


正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天有五德,亦有五賊!


在人體之內,五臟六腑內的陽五行就是五德能量,缺失過多,必然陰五行橫行,


產生“喜怒悲思恐”五種負面異常情緒,與天刑負能量產生共振,則“道亦失之”,負能量傷害身體臟腑,出現疾病和災咎。


因此,現在生活條件優越了,但疾病卻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治,出現越來越多稀奇古怪的病,人們真應該時常反思自身的思想、行為,是否已離道失德很遠很遠了?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真相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約束和規範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道德品格、品行以外,


還要注意實踐古代聖賢留給我們後人的養德養生方法,其中最簡單易行的就是,誦讀上善的經典,循聲覓音,產生樂治效果。


樂治的核心就是把聲音、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理手段。


古代聖賢很早就認識到聲音和音律以及音樂對健康心身的樂治功用,而樂治也在現代得到了“音頻振盪學説”等科學研究成果的驗證。


當今西方音樂療法的廣為流行也佐證了樂治在疾病療愈領域的功效。 


《黃帝內經》中曾對樂治的生理原理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户也;口唇音,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


“五臟有聲,聲各有音,人有五音……聲音相應則無病……五音聲亂則有五病。”


這就是説,喉嚨是氣息上下流通的通道,會厭的聲帶是聲音進出的門户,口腔和嘴唇就像扇子一樣,能夠推動聲音的傳播,舌頭的運動則是聲音變化的樞機


人體內五臟器官由於各自性質的不同,其聲波振盪頻率也是各不相同的,


五臟器官不同的聲波振動會產生各自對應的“宮商角徵羽”這五種音。


如果聲波振動能夠與這五種音呼應、響應,產生諧振,那麼人就不會生病;


如果聲波振動是混亂的,不能與五臟器官本身固有的五音相應,那麼就會相應地產生不同的病理狀態。


《黃帝內經》中還揭示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這句話告訴我們,五音六律跟人體的五臟六腑有對應關係,運用五音六律能夠調理五臟六腑。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真相



《史記·樂書》中説:“故音樂者,所以動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這就是説,聲音、音樂能夠振動人體內的氣血、經脈,使氣血通暢流轉,精神具有活力,從而使心理狀態和諧、正常。 


德慧智經典誦讀,牢牢確立以老子《德道經》這部萬經之王、百科全書、總攬宇宙陰陽的鉅著作為首選讀物,倡導終生誦讀。


同時倡導以《周易》《黃帝四經》《黃帝內經》《大學》《中庸》《論語》這幾種“經”與“書”,共同構成經典誦讀系列教材。


這些上善的經典,皆為承傳了數千年的大德大慧者的著作,攜帶豐富的道光德能


依據老子提出的“上善治水”的原則,通過正確的誦讀,通過聲和音的傳導,就可以激活和培補心中的正、善、德的能量,


令人具有道德心靈,激活慧心妙舌、靈心慧性,進而身體也由內在的心善、心火禮德的明亮而發生外在的變化,人變得和顏悦色、慈眉善目、體健性柔。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真相



《黃帝內經》中“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所揭示的生命真諦,一直被人們所忽視。


真正高質量的養生,絕不僅僅是吃吃喝喝,而是堅持上善經典的誦讀,運用樂治調理身體,使生命得以正確的養護。


尊道貴德,道德養生才是最根本的養生,才是真正把握了生命的本質!


參考資料:熊春錦先生《道醫學》《太極修身》等專著



—END—


 每一次的隨手轉發與點贊或許就能點亮一個生命! 

 配圖:姚姚  美編:璐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3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真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