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育兒專家們的後代現狀如何?看看李玫瑾和約翰,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健康

育兒的方法沒有萬能的,只有更適合自己孩子的。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從懷孕開始,做父母的就十分操心孩子的未來,會開始翻看各種育兒書籍,學習各種育兒專家的觀點。

就怕孩子教育的不好。

在一眾育兒專家裏,國人最喜歡也最信奉的大約有兩位,一個是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

,一個發

明瞭“哭聲免疫法”的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

有趣的是,兩人的主流育兒觀念似乎存在不小的衝突,因此雙方的“粉絲”也比較對立。不過究竟誰對誰錯,我們或許從一些細節可見端倪。

先來説説雙方的主要的育兒觀念。

李玫瑾教授更在意孩子的感受

1)3歲前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在李教授看來,孩子3歲前是非常重要的階段,這時候的孩子最敏感,因此父母

要在這個階段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和孩子之間產生足夠的情感依戀。好好地陪伴孩子。

2)3—6歲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

這個年齡段是教育孩子的最關鍵時刻,掌握好了可以培養出孩子的良好性格以及優秀的情緒管理能力。

不過時間一定要把握住。

3)孩子快樂這件事更重要

隨着孩子長大,很多家長都會把娃的成績和教育混淆到一起。在李玫瑾的觀念裏,心理健康、身體健康遠比成績來得更重要。

孩子能快樂的成長將會是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約翰·華生一直強調“哭聲免疫”

説起約翰·華生,他最被人們熟知的莫過於“哭聲免疫法”。這個育兒觀念曾經風靡全球,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名利。也因此有了許多粉絲和支持者,在中國也不例外。

“哭聲免疫法”主要就是説,“孩子在哭的時候父母不要關注他,更不要哄也不要抱,不然會讓孩子養成靠哭聲來挾制父母的習慣。等他不哭再去哄抱即可。”

“哭聲免疫法”在娛樂圈裏曾經也很流行,馬伊琍就曾是“哭聲免疫法”的擁躉,在她大女兒身上使用過,

不過當她有了老二之後才意識到,自己之前的做法有多麼糟糕。

不過更有趣的還在後面,這兩種育兒觀念雖然都有自己的擁躉和粉絲,但二人的後代在自己育兒觀念的教育下,結果卻大相徑庭。

倆人後代如今咋樣了?

李玫瑾的女兒如今成了一名小學音樂教師。生活得非常快樂,而且也符合自己的預期。

當初女兒數學成績很差,甚至只考過15分。不過李玫瑾卻沒有給女兒壓力,還給安慰她,“這不怪你,你爸爸數學就不好。”

而約翰·華生的子女就是另一番情景了。

女兒吸煙酗酒,性格很差,非常易暴易怒,甚至多次有過輕生的念頭;他的兒子則把這種想法付諸了實踐,年僅30就選擇了輕生。

這種對比下的巨大反差,着實讓人倍感“滑稽”。

我們姑且不去説“哭聲免疫法”的好壞對錯,事上,約翰·華生本身的童年就充滿了不幸,

他有一個糟糕的童年。

而他在教育子女這件事上也

忽略了對孩子的感受。

對子女的教育顯然不算成功。

所以,相比之下,李玫瑾的育兒理念其實更值得學習。

做父母想教育孩子成長,自己首先要成長

之前做教育的時候,有次被一個學生問了一個讓我很驚訝的問題,

“老師,現在的父母都合格嗎?為什麼他們總是不聽我説完就否定我?”

這句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想起伊坂幸太郎的那句名言,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是啊,如果為人父母需要考證上崗,那麼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合格呢?現在的家長們,真的懂教育孩子嗎?

相信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堅定地回答

''我可以。''

其實這也正常,畢竟在如今這個社會,一切的發展都太過迅速了,孩子的成長可以説是每天都在變,教育孩子的觀念和方法也不可能一成不變。

李玫瑾和約翰·華生後代的故事正給了我們一個啓迪,做父母的在育兒這件事上,應該與時俱進,隨着孩子的變化而做出調整,這就意味着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錦鯉媽咪碎碎念

育兒這件事從來都不簡單,不同時代可能都會有不同的育兒觀念,寶媽們要明白,這些都只是參考,沒有一種育兒觀念是適合所有孩子的。做父母的還是要以自己娃實際情況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