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一無是處?李玫瑾:該打就得打,一番話點醒父母

“人無完人,孰能無過”,這句話從小聽到大,以前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對人需要有一些寬容,但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是不是每次面對孩子的過錯都可以給予絕對的寬容呢?這是值得每位家長深思的一個問題。

棍棒教育一無是處?李玫瑾:該打就得打,一番話點醒父母

在一檔節目裏李玫瑾教授很好地詮釋了孩子該不該打這件事情的好答案,有嘉賓問到:“在平日裏教育孩子,該不該打?”,現在是提倡少體罰孩子的,但是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把握那個度是非常重要的。

李玫瑾教授説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除了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之外,還需要敬和畏,比如孩子違法了,這個時候對孩子的懲罰其實是一種保護,當孩子做錯了事情,要讓他知道自己是做錯了,真正有悔改知心。”

小時候我們都聽説過“小孩偷針”的故事,雖然生活中很多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事情沒有那麼嚴重,但是從小就應該做好正確的引導,對孩子的快樂才更有幫助。

棍棒教育一無是處?李玫瑾:該打就得打,一番話點醒父母

鄰居家的小孩一開始有些膽怯,父母很擔心他會被欺負,自從有一次孩子被搶了玩具之後,鄰居就教孩子要別人搶自己的東西要搶回來,別人打了自己也要打回來。

逐漸的鄰居家的小孩也學會了搶小夥伴的玩具,起初鄰居不以為然,更捨不得打罵自己的孩子。慢慢地小夥伴們都不喜歡跟他玩了,然後他就開始打小夥伴,想引起大家的注意,説不跟他玩就要捱打。直到有一次鄰居家的孩子把另一個孩子打到鼻子出血,鄰居才意識到孩子怎麼突然變成這樣了。

其實,值得家長們深思的是:“真的是突然變成愛打人的嗎?”並不是,而且是家長在面對孩子的一些小錯誤的時候不加以及時地糾正,這其實就是“助紂為虐”的默認。

棍棒教育一無是處?李玫瑾:該打就得打,一番話點醒父母

對於孩子而言,家長沒有説自己不對,那就是對,進而變本加厲,讓事態變得更嚴重,而且當孩子一旦形成了一些壞習慣,想要糾正過來就更難了。對於孩子的錯誤,家長應該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也許從不打罵對孩子而言並不是一種幫助,反而是傷害。

從小沒有經受過家長打罵的孩子可能會出現的情況:

1、抗壓能力弱

從小有父母的庇護,犯了錯也不用道歉,也不知道悔改的小孩子,長大之後出來社會,不可能每個人都會像父母那樣對自己。一旦出現了問題,孩子可能只會選擇逃避,甚至崩潰,因為抗壓能力比較弱。但如果小時候,父母在孩子錯誤的時候有給予嚴厲,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會更強些。

棍棒教育一無是處?李玫瑾:該打就得打,一番話點醒父母

2、不懂得承擔責任

每個孩子長大之後都是有屬於自己的責任要承擔的,尤其是小男孩,長大之後是家裏的頂樑柱。而從小不懂得承認錯誤的孩子,長大後責任感可能會沒有那麼強,總想着把錯誤和責任推卸在別人身上。

如果家長從小對孩子有正確的引導,做錯事情的收會給予恰當的懲罰,讓孩子意識到做錯事情是要承擔後果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個知錯就改的意識,也會更懂得承擔責任。

棍棒教育一無是處?李玫瑾:該打就得打,一番話點醒父母

這些都不是危言聳聽,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需要家長真心、耐心對待的,就如玫瑾教授所説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的問題上,不僅僅是要給孩子足夠多的愛和愛護,還應該讓孩子獨立,懂得對錯是非和善惡。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將來才會成為一個真正快樂和優秀的人。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1 字。

轉載請註明: 棍棒教育一無是處?李玫瑾:該打就得打,一番話點醒父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