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很多寶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伶俐,都盼着寶寶早日開口説話。當聽到寶寶開口説的第一句話時,寶媽心裏或多或少都有些成就感。
可是,如何正確地引導寶寶説話,寶媽們都做對了嗎?
首先,按照人體發展的規律,一般情況下寶寶會在10個月左右就會開口牙牙學語了。但實際上一部分寶寶在6個多月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模仿父母説的詞彙了。如果語言能力比較強的話,甚至可以簡單地説出1-2個詞彙了。
由於寶寶還很小,有時候説出的詞彙並不準確,容易引起寶爸寶媽的誤解。所以寶爸寶媽們要注意一下,寶寶説話的能力,是需要爸爸媽媽進行引導的,讓寶寶正確地“學説話”。
先來舉幾個錯誤案例,大家看看自己是否踩過坑。
教寶寶學説話:錯誤的引導
案例一:不給表達的機會
豔芳有個女寶,叫金豆,9個月大了,特別好動,活潑可愛的也很討大家喜歡,不過就是有些調皮,總是喜歡這兒翻翻,那兒翻翻,搞得豔芳頭都大了。
有一次金豆用手指着遠方的某個東西,然後嘴裏開始嘀咕着,一家人都不知道她在説什麼,但是豔芳明白,就立馬走到金豆麪前問:“豆,你是不是要喝水啊?你等着,媽媽給你拿”。
原來她家寶寶只要想喝水,就會做這個動作。金豆一開始只是單純地指着遠方的水瓶,但是不等她完全表達出來要喝水的慾望,就被豔芳提前“領會”了。
豔芳可能不想金豆渴着,但是,思考得長遠點,以上的做法其實並不可取。
因為父母直接滿足了寶寶的需求從而讓寶寶很容易就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不需要用嘴巴説出來,家人就明白他的意圖,這無疑是讓寶寶失去了通過用嘴巴説出需求的機會。
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是孩子開口講話晚的原因之一。
案例二:疊詞用太多
“寶寶,吃飯飯了!”
“寶寶,喝奶奶了!”
“來,吃塊肉肉!”
這樣的説法是不是很熟悉?
聽起來這樣的説法很有趣,寶寶貌似也比較容易接受。但其實家長是被兒語給同化了。
本來兒語只屬於寶寶最初接觸詞彙的一種語言,但作為父母卻學起了兒語,那寶寶和誰學習正常的口語呢?
所以説,寶爸寶媽們不應該跟隨寶寶延續這樣的一種語言狀態。
畢竟,寶寶到了一定的年齡層,是需要過渡到説一整句話的階段的。如果持續用兒語交談,就會拖延了這個過渡的階段。
另外,説疊詞還有一個不好的地方是很容易誤導寶寶以後説話出現咬字問題。所以,父母應該立馬改正這種習慣。
案例三:模仿孩子不準的發音,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説話
我外甥,説話吐字不清,經常把“吃”説吃“七”,把“爸”説成“啪”,把“方便麪”説成“方方面”,還有很多,但是我表姐跟我表姐夫並沒有糾正孩子的發音,而是總模仿孩子這樣説話。
外甥現在8歲了,説話還是有些口齒不清,表姐也是一直在費勁給他糾正。每次我媽都説她“早幹嘛去了?現在知道後悔了?”
有些父母就是很喜歡模仿孩子的發音和一些説錯的字眼。
一開始寶寶學説話時發音都不準。這都是很正常的,就和我外甥一樣,但如果這時候家長將錯就錯地學寶寶的發音,這樣寶寶就會得到錯誤的暗示,根本意識不到自己講的是錯的,習慣成自然之後就會很難改變,最後導致咬字不清的情況。
教寶寶學説話:用正確的方法
1)感應階段儘早“對話”
寶寶在學説話之前都會有一個適應階段,我們稱之為“感應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是通過非語言進行的,比方説寶寶每次哭鬧的情緒變化,不同的哭聲類型的辨別。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感受寶寶不同的表現方式來給予相對應的回應。
比方寶寶餓了時候哭鬧,媽媽這時候就可以嘴裏不斷重複着:“誒喲喲,寶寶餓了?餓了媽媽給你餵奶。”
要一直跟孩子説話,讓孩子明白這個行為是什麼事情,為之後的學習説話鋪墊基礎。
這是一個需要慢慢摸索的階段,父母要通過和寶寶的眼神交流、身體接觸等途徑去感應寶寶每一次發出的信號。
一旦父母與寶寶之間建立好信任的橋樑,在往後的學話語階段,想要把握寶寶的各種行為表現就變得更容易一些了。
2)多使用“媽媽語”
“媽媽語” 在現在是比較流行的一種和寶寶對話的語言。
何為“媽媽語”?
其實就是通過控制語速,變換不同的聲調和運用誇張的語氣來吸引寶寶注意的一種説話方式。這種感覺就好比如第一次跟外國人交流。
一旦你用“媽媽語”吸引了寶寶的注意力,寶寶就會通過一些微妙的表情和小動作來回應。這樣一來一回的互動,除了能夠激發寶寶的語言能力之外,還能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哦。
而媽媽語的要點就是要有耐心,注意語速和情感。
3)成為“傾聽者”的同時也要成為“朗讀者”
多聽寶寶給父母發出的兒語信號,同時也多給孩子朗讀和講故事。
有家長會提出疑問:寶寶那麼小根本就聽不懂。也許一開始寶寶有可能聽不太懂,但通過講故事的那個過程,能夠讓寶寶適應這個氛圍,在以後形成一個良好的朗讀習慣對寶寶也是有好處的。
而且讓寶寶從小就接觸正規的漢語,而不是一味地學習兒語,這樣對寶寶以後的語言學習發展也有促進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