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周國平曾説:“分寸感,是成熟的標誌之一。”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父母也需要時刻把握自己和孩子的位置和界限。但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往往會對孩子過度干預,甚至事事包辦……熟不知,這樣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無利。
想要孩子真正地成長,父母必須掌握好分寸!而在這3件事情上,父母越能“忍”,孩子長大就會更自律,更優秀。
1
忍住孩子的磨磨蹭蹭
生活中,有些孩子,總是顯得慢慢吞吞,磨磨蹭蹭。
比如:
孩子早上賴牀,家長每次都要費半天勁,才能把孩子叫起來;
晚上寫作業,本來晚上八點就可以寫完的,結果磨磨蹭蹭,拖到10點;
有媽媽曾説:“每到晚上寫作業的時候,我就要跟孩子展開一場耐心大戰。寫字都快一分鐘一個筆畫了,中途出去喝杯水也要5分鐘,看着心急!”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都會特別着急,忍不住去催,甚至責罵孩子。
但是,你越催,孩子越慢;孩子越慢,你就越着急上火,如此循環往復,導致惡性循環。
其實,你越催促孩子,就越會讓孩子覺得:“這些事情都不是我的事情,而是爸爸媽媽要求我的事情。”這樣孩子就會更沒動力去做了。
那麼,面對孩子的磨蹭,父母該怎麼辦呢?秘訣只有四個字:忍住,別催。
在孩子磨蹭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承擔事情的後果。孩子晚睡了,就讓他自己去感受第二天的睏意;作業磨蹭完不成,就讓孩子自己去承受老師的批評;出門磨蹭遲到了,就讓孩子自己受罰……
只有孩子真正為自己的事用心,而不是父母用外在力量推動時,他們才會真正去認真努力做自己的事情。當孩子用心去做自己的事時,自然而然就會有時間觀念,從而慢慢培養好習慣,變得更自律。
2
忍住不插手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被家長溺愛的。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口裏怕化了...什麼事情都給孩子安排的妥妥貼貼,孩子有什麼事,大人就忍不住插手。
然而,這樣的父母會很容易成為控制型父母。
如果一位母親,扶着自己蹣跚學步的孩子,不讓他走到門外,我們不能説她是控制型的父母,因為這種控制是適度的,是對孩子的保護。然而,如果這位母親,十年之後還這樣做,那就成了過度控制,因為孩子早就可以獨立行走了。
當孩子願意自己做事、自己行動,不需要成人幫助時,父母要忍住不插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探索。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父母做得太多,會阻礙孩子的成長;相反,父母適度放手,成全的,卻能讓孩子自由的高飛。
3
忍住“一點就炸”的脾氣
一個心理學家,曾講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5歲的小女孩,不願意和父母説話,卻經常對着一隻毛絨玩具熊自言自語。無論父母説什麼,小女孩都只會説:“嗯,知道了,好的”。除此之外,不再多説一句話。
女孩的情況,讓父母非常着急,他們以為孩子得了抑鬱症。
父母帶着女孩四處求醫,在接受了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女孩説了一句讓父母聽了特別後悔的話。女孩説:“因為玩具熊不會開口罵我。”
原來,女孩的媽媽性情急躁,無論孩子説什麼,她都會打斷孩子,並且先入為主地批評孩子。
孩子叫媽媽,她會説:“你別添亂,自己玩去。”
孩子玩的時候,不小心弄疼了自己,哭着叫媽媽的時候,媽媽會説:“哭什麼哭?”“你怎麼這麼笨?”
為了不惹媽媽生氣,不被媽媽罵,她開始疏遠媽媽,不跟媽媽説話;漸漸地,女孩也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經常一個人躲在房間和玩具熊説話。
我們是不是也曾經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習慣性”評判孩子,曲解了孩子的行為呢?在我們發脾氣之前,為什麼要吝惜這幾分鐘的時間,不能聽孩子把話説完呢?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疼愛有加,但真正有耐心聽孩子説話的卻很少。
當他們的解釋,總是被無情地打斷;
當他們的想法,永遠也無法説出口;
孩子能夠做的,就只能是沉默和順從;
這樣的孩子,內心是孤獨和無奈的。
所以,當孩子拿着59分的試卷回家時,先不要數落他笨,請先耐心聽孩子自我分析;當孩子灰頭土臉哭着回家時,先不要責備他,請先認真聽孩子解釋事情的經過。
為人父母,都應該在教育路上不斷修行,一定要忍住自己一點就炸的脾氣!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不能陪孩子走過他的一生。所以,趁時間還來得及,教給他獨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孩子,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在這三件事上,家長學會“忍”,是提升自己的第一步,也是讓孩子變得自律的第一步,你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