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8日電(張依琳)“出門要搬磚,回家要帶娃。”這是很多職場女性升級為媽媽後的真實寫照。生育帶娃的同時又要兼顧事業,“雙重身份”對每一位職場媽媽來説都是巨大的挑戰,這一問題不僅困擾着每個小家,同時也令全社會關注。
“密集母職”帶來的雙重壓力
凌晨2點,金雅哄好女兒又打開了修改項目文案的電腦。休完產假迴歸職場,一邊要儘快跟上節奏,一邊又要哺乳和照顧寶寶,她感覺有點力不從心。
“生娃的花銷比我想象中要大很多,要給家裏減輕經濟壓力,賺點奶粉錢。”但剛復工後金雅不太適應,帶娃時見縫插針地工作,每天都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大家都説上班是996,帶娃可是007。”
許多職場媽媽和金雅一樣,在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之間反覆摸索,尋找職場媽媽的生活法則。
近日,有機構發佈的《2022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從生育意願不強的原因來看,養孩子經濟負擔重仍是職場媽媽和職場爸爸的首要顧慮。其次,就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帶孩子”。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婓也曾對媒體表示,“密集母職”給職場女性帶來無形卻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我國女性的就業率比其他國家高,對於職場媽媽而言,就要面臨來自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
近年來,為職場媽媽們保駕護航,政府層面已經提出相應措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税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
“將生育涉及的經濟成本納入面向全員的個税專項扣除,是當前最直接、最可操作,且能體現降低養育成本的比較有效的措施之一。”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陸傑華曾表示。
“隊友”不給力,哪裏有給力的職場媽媽?
30歲的葉子每天下班到家,就會被兩個喊着“媽媽抱”的人類幼崽纏住。工作常常脱不開身,但又想花時間多陪陪孩子,葉子感覺做職場媽媽每天精力不足。“希望自己是哪吒,需要有三頭六臂才行。”
葉子精神壓力大的一個因素來自她的另一半。想要同時做好女強人和好母親的“雙重身份”,長期的睡眠不足讓她的黑眼圈不斷加深。“我的老公只會刷着手機讓我‘多睡覺’,那一瞬間就覺得自己不被理解。”
《2022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超2成職場媽媽經歷“喪偶式”育兒。據統計,38.4%的職場媽媽表示配偶“有空會分擔家務和照顧小孩”,但是也有23.1%的職場媽媽表示丈夫“基本沒有承擔家務、照顧小孩的責任”。
事實上,近年來,在加大生育、養育保障等方面,父親在家庭生育支持中的缺位已經引起重視,多地都增設了男性陪產假、護理假等。
例如,江西省在去年9月通過新修訂的《江西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增加產假90日,達188天,並給予男方護理假30日,男性陪產假增加15天。
廣西調整人口和計劃生育條例,增加男方產前檢查陪護假,女方懷孕期間,男方享受產前檢查陪護假5天;夫妻雙方在子女0~3週歲期間,每年分別累計享受育兒假10天。
緩解就業歧視,職場媽媽不掉隊
近年來,關於職場媽媽遭遇的“生育瓶頸”,除了難以平衡工作和生活,許多媽媽都提到了就業歧視的問題。
“有朋友休完產假後發現自己被放在了邊緣的崗位,全職媽媽迴歸職場尋找機會的時候也出現四處碰壁的情況。”葉子表示。
“在就業方面,很多人在研究中,把女性的生育和養育等相關角色帶來的負面效應叫做‘母職懲罰’,這很形象地説明生育對女性的影響,比如女性在就業、晉升等方面遭遇的隱性歧視等。”陸傑華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母職懲罰”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一直存在。
生育問題成為職場媽媽遭遇性別歧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何保障職場女性的合法權益也一直是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
對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決防止和糾正性別、年齡等就業歧視,着力解決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
今年4月,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提請二次審議,修訂草案二審稿在防性別歧視方面增加規定:國家建立健全職工生育休假制度,保障孕產期女職工依法享有休息休假權益。用人單位不得因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等情形,限制女職工晉職、晉級、評聘專業技術職稱和職務。
此外,多地的政策也規定延長產假等不得影響晉級、調整工資。
例如,北京規定,按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除享受國家規定的產假外,享受延長生育假60日,男方享受陪產假15日。男女雙方休假期間,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不得將其辭退、與其解除勞動或者聘用合同,工資不得降低。
在浙江,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在享受國家規定產假的基礎上,一孩延長產假60天,總計158天,二孩、三孩延長產假90天,總計188天。浙江強調,延長產假不影響晉級、調整工資、計算工齡;用人單位根據具體情況,可給予其他優惠待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