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percoolman
大家好!我是喜歡研究美食的supercoolman,關注我,帶你在吃的路上不迷路!
很久沒寫食品選購指南了,一方面是自己最近比較忙、一直沒有騰出時間,另一方面是感覺很多知識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説。但最近我發現我錯了,身邊有些朋友還在把一些選購誤區當做“常識”來用,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4個容易被當成“常識”的食用油選購使用誤區,不知道的趕緊收藏一下,也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誤區一:等級高=營養好?
我國的食用油標準按照精煉程度高低來劃分等級,等級越高、精煉程度越高。但精練程度越高並不代表營養成分越高。比如,花生原油的六個質量指標跟營養成分沒有關係:
其實,等級越高、精練程度越高的食用油,在加工中像胡蘿蔔素、葉綠素、維生素E等營養素流失越多,油脂的自然香氣也會被過濾掉。那麼,是不是選擇低等級或者毛油(未精煉)的就更好呢?
凡事皆需有度,不然物極必反!因為精練程度低和沒有精煉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沒有精煉的食用油,裏面不僅雜質多、易氧化變質,還可能摻雜一些有害物質。所以,小作坊生產的散裝毛油,不建議購買,買食用油還是儘量選擇有正規生產資質、符合國家標準的精煉油。至於選擇哪個級別的食用油,則看自己需求。
比如,有的人就喜歡菜籽油的香氣,建議可以選擇壓榨三級的。另外,菜籽油中的芥酸較多,大家選擇低芥酸的。
再比如,有的人不喜歡大豆的豆腥味,建議選擇一級大豆油,因為精練程度越高,經過脱臭工藝後豆腥味基本上就過濾掉了,炒出的菜就能保持菜品本身的味道了。
誤區二:浸出油=劣質油?
最近幾年, “浸出油劣質”説法大行其道,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只要是符合國家標準的食用油就不是劣質油。之所以會有壓榨優於浸出、浸出劣質的説法們主要還是營銷概念。
其實,選擇壓榨還是浸出主要還是看植物油料的品種及其加工特性,通用做法是:含油量較高的植物油料採用先壓榨後浸出工藝;含油量較低的植物油料,通常採用直接浸出工藝。而且,無論是壓榨還是浸出,都還需要精煉除去有害成分才可食用。
比如,花生本身含油量就較高,所以採用壓榨工藝生產的花生油比較多。
再如,大豆本身含油量不太高,使用壓榨不僅成本高,出成率還比較低,所以市面上大部分大豆油是浸出工藝生產的。
誤區三:調和油好於單一油?
很多人都知道長時間吃一種油不太好,因為單一油的營養成分比較固定,長期食用會導致攝入的營養成分過於單一。那麼,調和油是多種食用油按比例混合而成的,是不是就不用更換了?
那可不一定,因為有些雖然聲稱自己是多種食用油混合而成調和油,但它其中一種或者兩者油比例很低,其實跟普通的單一油沒有多大差別,但它打上了調和油的標籤就賣的很貴。所以,大家購買時一定要看清楚配料表中各種油佔比是多少。
這裏就不得不提金龍魚1:1:1調和油了,這款調和油包含的食用油種類比較多,而且它的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比例比較符合人體所需比例(0.2-0.3):(0.6-1):1。
當然,平時購買食用油時也可以參考(0.2-0.3):(0.6-1):1這個比例挑選,我家之前買的玉米油的比例就基本符合:
誤區四:冷油好於熱油?
經常炒菜的人都知道熱鍋涼油的説法,但這個涼油並不是説不把油加熱,只是不超過油的煙點。説到煙點,不同的食用油的煙點也不盡相同,也因為煙點高低分為低温油、中温油、高温油,中温油比較常見,我們平時炒菜用的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調和油大多都是中温油,適合日常烹飪。
高温油就不一樣了,它含有的飽和脂肪酸比例高,比較耐高温,煙點比較高,平時適合油炸。
比如棕櫚油就屬於高温油,像我們平時吃的方便麪大部分都是使用棕櫚油油炸製作的。
低温油跟高温油正好相反,它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高,不耐高温,煙點比較低,平時適合涼拌。
比如橄欖油就屬於低温油,比較適合製作沙拉或者拌涼菜使用,不適合高温烹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