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有位媽媽跟我訴苦,説她十來歲的兒子痛訴,自己在家裏從來沒有感受到温暖和愛,過得一點都不幸福。她聽到的時候都懵了,因為自己一直是為了孩子兢兢業業地做努力啊。
我發現,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很重視,卻有點用錯地方了。
父母很關注孩子的學業,覺得孩子成績好就一切都好,其次是孩子的身體,希望孩子能長個大高個,結結實實的。
但事實上,如果把孩子當做“人”來發展,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
不然你看,如今青少年抑鬱症頻率高發,一項以14萬4千人為研究樣本,覆蓋23個省份48個城市青少年羣體的研究報告發現,我國初高中青少年羣體的抑鬱症狀流行率為24.3%。也就是説,平均每10個青少年裏,就有2個有抑鬱症狀。
這是多麼可怕的數據!試想父母為孩子的各種付出,最終不還是為了孩子能過上幸福的人生嗎?若早早被心理疾病打敗,還有什麼幸福可談呢?
如何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實很簡單,就是為孩子營造一個有愛的家庭。
怎樣判斷一個家庭是否有愛呢?讓父母自己判斷肯定不行,因為很多人會被侷限在自己的判斷裏,所謂“當局者迷”。
有愛的家庭,父母多半會和孩子做以下事,無愛的家庭則很少如此。
◆每天圍坐在一起吃晚餐,餐桌上説説笑笑好不開心
想要知道一家人過得好不好,家庭氛圍是否融洽,從餐桌上就能看出來。
有的家庭一到吃飯點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邊聊,時不時傳來笑聲、這樣的家庭怎能不説有愛呢?
還有的家庭,餐桌上冷冷清清的。媽媽一邊吃一邊忙活孩子,爸爸眼睛盯着手機,半天才動個筷子。最後還是爸爸先吃飯,筷子一放就去沙發上躺着了,留下媽媽一邊收拾碗筷一邊抱怨。
更有甚者,爸爸經常在外面和同事朋友聚餐,家裏只有媽媽和孩子兩個人吃飯。
餐桌的功能不僅僅是吃飯,更是一家人溝通交流的場所。夫妻倆上班時候忙忙碌碌,也就晚上這頓飯能聚在一起,放鬆地聊點什麼,也正是增進一家人感情的最佳時刻。
如果就餐時家裏冷冷清清或者氣氛壓抑,可見家人之間缺乏溝通,或者家裏某人太過控制,孩子長期在這樣的氛圍下,很難自如地成長。
◆節假日會給孩子準備禮物
都説夫妻之間需要儀式感,其實對孩子的愛也需要儀式感。父母要通過有意識的表達,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爸爸媽媽愛你”。
因此,屬於孩子的節日,比如六一兒童節、孩子的生日、春節等父母就要重視起來,問問孩子想要什麼,提前準備好。
那些常年不過節的家庭,至少表明對生活沒有那麼熱愛。如果連孩子的節日也不過,那更説明對孩子較為冷漠了。
◆全家人隔段時間就會有“固定節目”
家庭是需要經營的,不光是夫妻之間,也包括親子之間。
想讓家庭温馨有愛,就需要父母用心經營,有“固定節目”:
要麼是週末外出遊玩,或去公園或圖書館博物館;
要麼是固定一個時間外出就餐,想吃什麼全家人輪流做主;
也可以是全家每晚吃飯後的固定散步時刻;
或者是睡前固定來到孩子牀邊説晚安等。
這些“固定節目”不僅能讓孩子有個固定的節奏,更能定期加熱全家人的感情。
【以上行為你家有嗎?如果想進一步增進全家人的感情,不妨試試吧!】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懂養育懂心理,也關注寶媽自我成長和家庭經營,力當媽媽們的貼心人。
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髮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