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能給寶寶喂酒!寶媽常碰到這樣的逗娃陋習,一定要懟回去

「你們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現在不也好好的?」

這句話熟不熟悉?是不是昨天上午剛聽家裏老人講過?

爭來爭去,其實最怕這句話聽多了,很多寶爸寶媽自己堅定的內心也開始動搖了。

這可不是積極的想法。

老人的那句養娃“至理名言”,我們一定要用更加客觀理性的方式來看待。

1.你好好的,不代表所有人都好好的

有這樣一個段子,大家肯定聽過:

學校組織秋遊,老師問:沒來的同學舉個手!好,沒有,人齊了,出發!

這個段子之所以荒唐滑稽,在於其中有一個很經典的邏輯謬誤,叫做“倖存者偏差”。

就是我們在選擇一些經過篩選的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時,常會忽略這個篩選過程可能並不合理。

所以基於這個原理,來評價一個做法是否安全,是説明不了任何問題的。

就拿給孩子嘗酒這件事來説,有的孩子嘗酒後反應很輕微或沒有反應,但有的孩子卻發生了痴呆甚至死亡。

想一想,誰能保證我的孩子嚐嚐後,一定只是輕微症狀而不是死亡?

我們不能因為個別人做了某件事後,孩子“好好的”,就得出“這麼做沒問題”的結論。

有些事,發生危險的概率不大,但危險一旦出現就會致命。

2.看起來好好的,未必是真的好好的

上大學的時候,發現有人逃課打遊戲,老師就會説:

遊戲一時爽,期末火葬場!

有些事做錯了,後果會立馬呈現,好比考試做錯題會丟分。

但也有很多不當的行為,就像逃課打遊戲一樣,要在一段時間後才會顯現出不良的後果。

育兒路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嚼飯喂孩子,可能當時確實看不到什麼影響,但是過了幾個月或者1年後呢?

寶寶發生了齲齒、寶寶的咀嚼能力很弱,這時後果才算是真正到來。

而且因為嚼飯喂孩子與齲齒出現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如果不瞭解相關知識,有可能根本不會想到兩件事是有關聯的。

短期影響是立馬顯現,而長期影響往往又是嚴重且不易察覺。

所以你還敢説“這不好好的嗎”?

3.即便確實好好的,但也不代表應該這樣做

生活條件與環境的改變,必然會影響我們養娃的方式。

就拿吃鹽這件事來説,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人們幹活出汗流失了鈉,又吃不上含鈉豐富的魚、肉。

只能通過多吃鹽來維持電解質平衡,從而恢復體力。

但現在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各種含鈉的食物都不再是問題,吃鹽過多反而會引發心腦血管等疾病。

所以説,即使是老人把我們“好好的”養大了,但這也是20、30年前的經驗。

而在時間面前,沒有什麼生活經驗不是顛撲不破的。

在依照經驗育兒的時代,我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一直偏高。

但是在最近30年間,這一數據下降超過70%,這也是科學帶來的美妙後果。

面對與老人的育兒衝突,家長們一定要堅持自己、堅持科學育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0 字。

轉載請註明: 真的不能給寶寶喂酒!寶媽常碰到這樣的逗娃陋習,一定要懟回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