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長總是避不開體罰孩子的這個話題,“孩子不聽話,打幾下怎麼了!”類似這樣的表達常常能夠從中國式父母嘴裏聽得到。似乎打孩子本就是一件尋常的事,孩子的人權在家長眼裏常被有意無意地忽視着。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明顯推崇着暴力的育兒理念仍然被很大一部分家長們所推崇。
媽媽怒打娃這個部位,孩子第二天起不來牀,醫生表示孩子坐骨神經受傷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看完真的是脊背發涼。杭州的一位寶媽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脾氣較為急躁,總是在氣急之下忍不住重重地打孩子幾下,孩子迫於媽媽的“暴力”變得“乖巧”了一些。
寶媽常常很得意地在小區寶媽羣裏炫耀自己的教育有方,聲稱“孩子不打不成器!”,甚至宣傳了自己打孩子的經驗之談“不能打臉,孩子有自尊心,最好打屁股,對孩子沒啥傷害!”。
一次,孩子趁着媽媽不注意,偷偷地在客廳玩火,把垃圾桶裏的紙屑點燃了,很快燒焦的味道瀰漫了客廳。寶媽發現後很是生氣,二話不説拎起孩子來就是一頓胖揍。
或許是寶媽打疼了,孩子比平時哭得更加大聲。寶媽並沒有在意,因為她相信自己的“打屁股對孩子沒啥傷害”的理論。
可是第二天,孩子表示自己動彈不了根本起不來牀了,寶媽這時候才發覺問題的嚴重。於是帶着孩子去了醫院,醫生檢查後發現孩子的坐骨神經受傷了,有可能有癱瘓的危險,具體的情況還得進一步檢查。
寶媽聽到醫生這樣説,瞬間癱坐在地,沒想到自己真的打“傷”了孩子,她對自己的行為非常後悔。
事實上,打罵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並非如家長所想的那般有用,約翰華生的行為主義教育理念中認為,條件反射可以促使父母通過簡單的訓練就能夠培養孩子成才。但是晚年的他卻對自己的這個理論很是後悔,打罵短時間內有效,長時間無效,而且還會有負面作用。
中國式父母為什麼喜歡“打孩子”?
1:出於對自身權威的維護
在父母眼裏,自身的教育理念應該被孩子完全接納,所以家長們非常在意自身在孩子眼裏的權威感,當孩子對於父母的“指令”沒有遵循時,父母常常會傾向於採用極端過激的方式來迫使孩子服從。
比起與孩子講道理而言,似乎動手更加能夠讓孩子懼怕,更加有助於權威感的保持。
2:對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過於急躁,尤其是當孩子沒有積極配合的時候,父母更是容易被激怒。家長們缺少對孩子接受能力的考量,習慣了“機械式”的灌輸,希望孩子可以按部就班的成長。教育上的缺乏耐心,讓家長們很難認同孩子的成長節奏。
3:無法剋制的情緒化
家長們可以對待他人温和有禮,但是對待孩子卻有着無法剋制的情緒化。這些情緒化使得家長們缺少冷靜與孩子溝通的機會,被情緒化困擾的家長很容易把教育當成了自身情緒的發泄。孩子們往往是捱了一頓胖揍後茫然不知所措。
好的教育不是打出來的!相對於打,尊重和耐心更為重要
1)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更加能夠得到孩子的尊重
很多打孩子的父母,認為暴力可以讓孩子更加信服,但是其實,打孩子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並非是信服而是懼怕。
孩子恐懼捱打會收斂言行,但是潛意識裏卻會對暴力更加崇拜。這個過程中,孩子並沒有建立對父母的尊重,有的只是無力地服從。
相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更加能夠贏得孩子的信服,孩子更加願意對尊重自己的父母坦誠,能夠説到孩子心坎裏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dou
2)多一點耐心的父母更加能夠讀懂孩子的內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寶媽發現孩子偷用了自己的化妝品,限量版的口紅被孩子弄得只剩下一個口紅管,寶媽二話不説對孩子就是一頓胖揍。
等到寶媽氣消了後,孩子哭天抹淚地把自己用口紅畫的畫拿給媽媽,小聲地説“佩奇給媽媽畫了一朵花,媽媽很開心地説自己的病好了,我也希望媽媽收到花後生病快點好!”家長們應該對給孩子一點耐心,讓孩子多一點表達的機會。不要讓教育上的急躁情緒造成對孩子的誤解。
3)講道理費時間但卻是長期受益
家長們認為和孩子講道理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但是其實教育是沒有一勞永逸的。講道理需要父母更加的機智,枯燥無味的道理孩子自然不願意聽,能夠得到孩子接納的道理定然不是機械的説教可以實現的。不得不説,教育從來都是偷不得懶的。
當父母們把打孩子當作是教育的聖經時,不妨多在孩子的教育上花些心思。打孩子不僅僅會讓孩子的肉體遭受到傷害,也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傷。
教育孩子不是依靠一時的教育衝動實現的,長期的教育薰陶才是孩子成長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