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子女逐漸長大,他們會發現,自己的想法往往與父母不同,並時常發生衝突。這樣的衝突是否意味着不孝?應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衝突呢?
許培良:吵吵鬧鬧都是愛
隨着子女逐漸長大,與父母的想法肯定會有些不同。女兒大學畢業時,談了一位異地男友,他家距我們這裏千里之遙。起初,我和妻子都不同意,女兒卻始終堅守戀情。為此,我們和女兒發生了一場不小的爭吵:我們闡明遠嫁的缺點,女兒講緣分的重要。最終,女兒在外地當上了高中教師,女婿考上了公務員,兩人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之後還有了一對可愛的兒子,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現在,女兒工作之餘,常與我們進行視頻聊天,還為我們網購生活用品,每逢節假日,就回家來看我們。我和妻子很慶幸,當初沒有阻止他們發展。兒子大學畢業後,應聘到天津一家央企,距離我們也是千里之遙。因為工作的事,我們和兒子爭吵過,不過最後還是認同了他的選擇。現在,兒子定居天津,工作順利,婚姻幸福,還經常邀請我們去天津旅遊觀光。
雖説兒女距離我們遠點,但他們都通情達理,很體貼我們,還計劃在他們的近處購置一棟小房子,讓我們搬去養老。生活往往就是這樣,吵吵鬧鬧也是愛。父母與子女意見相悖、甚至發生爭吵時,切不可意氣用事,應做到及時溝通,理性對待。
李家琳:孝敬父母從好好説話開始
記得我小時候,父母讓我做什麼事,我就照做,自己做錯了事,就虛心聽父母的教誨,從沒有和父母爭吵過,對父母非常尊敬。可是近些年來,我常常聽人説起,家裏孩子不聽話,對父母説話時總是大喊大叫,一點尊敬父母的心都沒有;更有甚者,父母被氣得默默落淚,孩子卻不以為然。
父母為孩子操心一輩子,孩子長大後,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衝父母大喊大叫,沒有感恩之心、頂撞父母就是大不孝。孝,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兒女要懂得尊敬父母、和和氣氣地跟父母講話。孝敬父母,要從好好説話開始。
清代兒童啓蒙讀物《弟子規》中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如今,很多家長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把這些家訓教給孩子,結果,有的孩子把做人的根本準則都丟了。我希望天下所有的兒女們,能把《弟子規》好好學習一下,不僅自己做到孝敬父母,也給下一代做出好榜樣。
王銀海:允許差異 寬容衝突
古人云:“順者為孝。”意思是子女要順着父母,父母怎麼説,子女就怎麼做,這才叫孝順。但我和老伴認為,在如今的新時代,子女不一定什麼事都順着父母,按父母説的辦,他們應當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對父母説的不對的地方,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行辯論,甚至可以適度爭吵。我們家就是這樣。女兒是“素食主義者”,她主張不吃肉、不喝奶、不吃雞蛋、不吃油,僅在菜中放點芝麻。我和老伴則堅持要吃肉蛋奶,保持身體足夠的營養。我們和女兒經常為此爭論不休,但誰也説服不了誰,最後,我們都説:“還是讓時間來證明吧!”
雖然我們和女兒在這件事上意見相左,發生了爭吵,但並不影響我們之間的親情,女兒照樣每週都來看望我們,心細如髮,缺什麼東西馬上就給買來,是我們的貼心“小棉襖”。老人的思想觀念要與時俱進,允許與子女之間存在差異,面對衝突,要保持寬容。
馬嘯宇:對老人要有耐心和愛心
我的父親是一位退休教師,有一定的購買能力,經常被賣保健品的人“狂轟濫炸”,購買一些沒什麼用的產品。對方巧舌如簧,專撿符合父親心思的話説,每次他都是高高興興地掏錢。父親很固執,雖然我們苦苦相勸,但他依然樂此不疲。後來,我們從父親的個人愛好中找到了解決辦法。他愛刷短視頻、讀報紙,我們就從抖音和報紙上找那些已被公安機關破獲的相關案例,和他一起看、一起分析、一起討論如何去甄別和防範。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父親終於認清了保健品陷阱,不再購買那些所謂的“萬能產品”了。
有的老人很偏執,與他們大吵大鬧只會激化矛盾,傷害雙方的感情,讓事情更糟。雖然兒女是出於孝心和好意,但這種方法不可取。對老人一定要有耐心和愛心,疏而不堵,循循善誘,用春風化雨般的柔情,緩解他們焦躁任性的情緒,使他們接受兒女的善意和勸導。
家庭衝突也有其正面意義。若能將危機視為轉機,不但可以緩解負面情緒,還能開通雙方對話的渠道,搭建溝通的橋樑。